- 凌氏心意六合拳 ( http://www.lsquanyi.cn/bbsxp/Default.asp ) -- 六合八法拳论坛 ( http://www.lsquanyi.cn/bbsxp/ShowForum.asp?ForumID=11 ) --- 2016/11/26学拳记录 ( http://www.lsquanyi.cn/bbsxp/ShowPost.asp?ThreadID=836 )
作者:xiejianxiong 源深体育馆 今天略有迟到,到体育馆时大家已经聚拢一起听小凌老师讲话,小凌老师要求大家了解入门必读,学拳必读,成功必读. 统一理念,大家才能朝同一目标共同前进. 上网站浏览一番,没找到3个必读,询问了一下清怡,才知道相关的要求,理念分散于不同文章,可能需要慢慢浏览,或等文章整理出来. 每次上课,小凌老师都会讲解很多关于学拳,练武,做人,读书的东西.有时不能记全,下面把我记得的按我的理解写下来 1.”天道酬勤”----应该是老师写给学生的,作为鼓励,或激励. 不是学生写给自己. 不然有企图心在里面,有欲望,有企图,对修炼来说,会有影响.境界会不一样. 自我勉励的话就用孜孜耕耘----埋头苦练,不做他想,抬头一看也许天地就不一样了. 2.练拳的场地----拳最初是在泥土地的打的,也是在泥土地是发展出来的.所以最好的练拳场地即不是水泥地,也不是草坪地.泥土地最好 1. 踩步第3步----身体面对前面,胯是松的,略微下沉的. 2. 踩步在一个大的场地练习,单向练几十步,上百步和经常转身练效果是不一样的 3. 下蹲,后脚跟不能跷起. 如蹲不下,就半蹲,慢慢练,会可以一点点蹲下去,如一开始就脚后跟翘起,就永远练不好了. 这次练拳主要是练了第2次临崖勒马到摘星换斗直接的动作,跟王国燕老师反复练了几遍. 主要是注意了下蹲的脚后跟翘起的问题,及手掌立起的问题.
作者:柏伟磊 学拳小结 11月26日 11月26日,在源深体育场进行了2期班第三次学习,水浪拳学到摘星换斗,十大形继续学习踩步摇闪把。 期间,老师帮我指出很多打得不对的地方,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水浪拳起手式手臂上抬的时候要注意掌心向前和向上,并且是动肩膀,要体会如水浪般前后荡漾的感觉。 2、 停车问路一式需劳宫穴相对,前手成抱圆状,不可太贴近胸前,后手远近皆可。 3、 临崖勒马一式,前手掌需尽量竖起,手指伸直,而不是肘关节竖起。 4、 下蹲之时,两脚跟不可抬起,如果暂时做不到,是因为髋关节不够放松,可以尽量蹲到不能蹲下去的位置,然后通过练习慢慢降低高度,切不可为了蹲得低而抬起脚后跟,一旦习惯养成,将难以改变。 5、 打踩步之时,身体不可上下起伏,需稳定在一个水平位上,前脚需内夹,胯部下沉。十大形一招一式需严格按照标准,不能自己乱打。 总结以上几点,还是体会到要学好拳,必须下苦功夫,除了自己的感悟,还 要严格按照老师的教导来执行,做到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真正把拳学好。 同时又感到,学习内家拳,确实需要名师指点,因为内家拳是为己而练,所以标准肯定跟健身练肌肉不一样,是难以通过数据去测评的,但是千年的传承,一招一式又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但同时又有很强的模糊性,比如手掌为什么要竖起,脚跟为什么不能抬,下蹲又蹲到什么位置适宜,这些,应该是古人思考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互动的问题,然后融入拳法之中作为表现形式,所以应该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十大形和水浪拳的组合,十大形体现其简洁有效,水浪拳体现其包容万象,能够学习这两种拳法,是我的幸运。 但是又像小凌老师时刻提醒我们的,我们需要有质疑的精神,因为社会科学类信息的传承,是具有极大的复杂性的,甚至被誉为只有神才能掌握的第一原因,所以必须尊重辩证法,尊重历史规律,尊重经验主义,尊重实用主义。 所以又回到原点,这是一个自我修行的过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刘侃希 2016-11-26 学拳笔记
这次学拳有以下几点印象深刻:
一是晓舟教练教孩子们打踩步摇闪把,老师一遍遍地领打,孩子们努力地跟,欣珂和楚宁明显打得比较好,两个男孩子始终有些生疏,对老师纠正的话语仿佛也没有理解很多。后来小凌老师过来看,他让晓舟教练改变一下教孩子的方法,就是现在放手让四个孩子自己去打,教练只在旁边看着,让孩子们从房间一头打到另一头,再打回头,距离比较长,打两个来回。孩子们边打边互相看,结果两个男孩子在打到第二个来回的时候明显像样多了,基本正确了。小凌老师说孩子就是要让他们聚在一起自己去动,他们精力旺盛,多打几遍不会打坏的,他们在不停地打的过程中互相观察互相模仿,学得快得很,比你用嘴巴教他们要快得多,这个就是“互教”的作用。看来教孩子就是要用跟大人不一样的方法。
二是小凌老师又看了我的拳,重点讲了闭门推月。说这一记拳难度很大,不容易打好。太极拳也有这一记,要了解练太极的人拳打得怎样,看他这一记拳就知道了。这记拳的后手手掌不是竖直的,不是跟前掌平行的,而是手指头朝前手掌向下的。我说这样怎么推?手掌竖起来去推门不是很顺吗?小凌老师说不是,不是去推门,而是往前推,也不是用手掌去推,而是用肩膀的力把手臂往前送,自然带动手往前。我试验了几遍,感觉很不容易找到肩膀送手臂向前推的感觉。老师说不要着急,慢慢来。的确这记拳很难打,需要回去多多练习。
三是小凌老师对晓舟还有未来预备做教练的我、清怡等学员说,给学员讲拳,要抓住他目前状况下最大的问题去讲,去纠正,而不能面面俱到,什么都讲,因为他眼下的毛病一定非常多,如果每个地方都按标准要他纠正,那学员一定晕头转向无所适从了。先从最大的毛病开始纠正,这个大毛病改掉了,再纠正下一个大毛病,每次都拣最大的毛病进行纠正,逐渐地出现的毛病的病的程度就越来越低了,学员打出来的拳就会进步很快。这是小凌老师几十年教拳总结出来的经验,十分宝贵,对教练和学员都是极大的帮助。
感谢小凌老师的指导。
刘侃希
作者:陈清怡 难怪在厚草坪上打拳,脚都转不过来,非常别捏。
作者:刘侃希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有人这样去解释天道酬勤,深以为然。天道酬勤,要弄清楚说话者和听话者,老师对学生说,这句话就是对的,是鼓励,是激励。自己对自己说,就有问题,就是带着企图心功利心去学东西,会影响学习的层次和境界。自己学习,应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踏踏实实去耕作,自然而然欢迎到来的果实,不管是什么。而用这种心态去耕作,往往收获的东西还都不差,这大概是老天对踏实老实人的褒奖吧。很佩服小凌老师独到的视野和深远的见识。
作者:shutjy 2016.11.26学拳记录 我是2016年第二期的学员,之前两节课因为个人原因没有参加,因此11月26日在源深体育中心是我的第一节课。 学拳第一节课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凌老师对教育的看法,他对“天道酬勤”和“以身作则”的解释也与我之前的认知非常不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教小朋友打拳时采用的方法也非常简单有效。第一节课虽然拳没学几招,但是小凌老师关于教育的一些想法让我耳目一新,心里默默地记着,留着以后教育自己的小辈。 因为之前缺了两节课,所以王教练是单独让我练前两式,水浪拳给我感觉就是看着非常简单,但是自己练起来却没有看着那么简单,要练的纯熟则更是要花许多功夫在上面。现代的生活节奏非常快,而我练了前两式给我的感觉就是要把自己的节凑给放慢,把自己的心给静下来,对于自己来说,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的感觉了。 第一次上课,给我的感觉在这里学到的不仅仅是拳法,还有很多其他知识。
作者:黎明 [此帖子已被 黎明 在 2016/12/4 21:33:33 编辑过]
作者:张耀东 今天下着小雨,所以练拳场地改在源深体育中心,早上来的路上还偶遇了小凌老师,于是跟老师一路闲谈,来到练拳场所。 大家到齐后,先一起打了一遍水浪拳,然后分组练习。 我先跟黎明一组,跟他学习下半套的一些路径。经过黎明的耐心指导,我又掌握了几招。 之后跟随小凌老师学习踩步。老师特意提到,在练习踩步的过程中,每个来回各五步的效果比不上每个来回超过五步的效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来回的过程中步数越多越好。 最后又跟小凌老师完整的打了一套水浪拳。晓舟老师特意指出,大家尽量跟着小凌老师的节奏来打,节奏很重要。
作者:renmin 学拳小记3 今天练拳王教练看我站在后面怕看不见,特地叫我站在前排,先让我们把之前学的先打一便。这才发现自己打的有些混乱,一是速度和别的同学不一样(比他们快),二是很多招式不太对。后来王教练特带我们多练了几遍,每个关键点的手势都强调了一下方法。小凌老师也具体指导了我们一些关键点。比如:临崖勒马一式,前手掌尽量竖直而非肘关节竖直;下蹲动作不能抬脚后跟,如若蹲不下去可以慢慢练习降低高度等等。发现自己好多招式打的不对或不到位,还需好好领悟好好练习。 还有之前就是有拍老师教拳视频的习惯,怕回家忘记可加强记忆。这次晓舟教练特别强调了练拳时好好跟着练习,不要因拍视频而耽误了学习机会。这点感触也很深,好像自己练拳和跟在老师身边一帮人一起练习很是不同,似有种气场,无形中带动着生出些别样的感觉,嗯,应该说跟着这种节奏感让自己练拳不再那么慌乱,很是舒服。
作者:刘运杰 再论幸福的普通人 11月26日,练拳间隙,小凌老师高声谈到:“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可以说,你们没有一个人真正理解这句话。”小凌老师的话引起了我的沉思,现有所得,公之于众,请小凌老师与各位指正。 人人都是普通人,无一例外。人分多种,外观上看,高矮胖瘦,黑白美丑;性情上分,刚烈温柔,洒脱拘束;成绩上看,有的灿若星河,有的亮如荧光;地位上论,高如毛主席,低如老农民。归根到底,从本源和人性讲,他们都是普通人,通俗讲,是两个肩膀扛一个脑袋,文雅讲,是人生而平等。佛说,人皆有佛性,都是这个道理。 有人心中疑惑,人的贡献有大小,像钱学森是伟大的科学家,开创了中国的航天事业,怎么可能是普通人。好问题,我以前也是这样认为。需知评价需来自他人,来自后人,而不是自己。如果评价是“自封”的,那一钱不值。钱学森的评价都是广大群众和国家给予的,不是自封的。那钱学森是不是普通人呢,从本源说,当然是。显然,他的贡献彪炳史册,但是如果他以自己的功绩自居,以为自己不是普通人,比普通人高一等,就会时时、处处跟他人比较,那就不会幸福。 只有深切认识到自己是普通人,才能把心态摆正,宽容自己与他人的缺点,看淡看待自己的成绩和荣誉,踏踏实实地努力,真真正正地做人,才会幸福。唯其普通,才有幸福。
作者:柏伟磊
作者:王钧 2016年11月26日,凌氏拳艺亲子班和井系二期班在源深体育馆进行了第三次教学。开课后,首先是对前期课程教学动作进行复习,王国燕老师更正了大家打拳时比较容易疏忽的几点:1、起式时,两手臂下垂贴于两腿旁后,要有一个旋转手掌心向后的动作,随后再两手向前向上起来。2、打注坔贯月一式时身体要拉直,达到挺拔。小凌老师看了大家的行拳动作后,又指出几点:1、起式的两手向前向上时,要注意不能手腕上翘,这是经常容易犯的错误;2、打临崖勒马一式时,前手掌要竖起来。 然后,王国燕老师教授大家水浪拳的新动作:右边临崖勒马打完后,左手收回放在右手虎口,左脚向右脚并拢,然后微微蹲下,随后两手臂展开往上相交于头顶百会穴,随后手掌竖起分开,两手臂犹如鸟张开翅膀那样向两腿侧靠拢,同时向左转体蹲下,蹲下时切记不能脚后跟踮起来,要保持脚后跟着地。接着,左手搭在右手前臂上,由右手臂带动从头顶绕圈后向右挥出去,同时身体站起来。然后,两手收回转向左边,左脚迈出弓步,两手做摇撸状,在这个过程中,手脚要同步伸出。接着,两手收回胸前,转体往右,重心转移到右脚,双手从腋下伸出同时左脚往左退出一步,与右脚呈弓步,注意双手伸出时要自然弯曲,不是笔笔直的,手伸出时,左脚要同步往左伸出。
本次课上,小凌老师还说了以下几点重要内容: 1、 练拳的场地,空间和方位 练拳的场地要选择没有长草的光的泥土地,这种泥土地的摩擦力刚刚好,方便练拳时转身,而水泥地太粘鞋不利于转换方位。练拳的空间要开阔,有新鲜空气流通,不能有空气污染源(当天在源深体育管内的一楼室内打拳,旁边在装修施工,室内空气不太好,小凌老师特意提出了这点,并打开一扇门让空气流通)。练拳的方位是面朝南,最好是在东南两面敞开,西北两面有档(树木和建筑均可),不易受风寒。 2、 关于教育方法和学习的定义 我们一直说“言传身教”,其实教育方法有四种 “身教”、“言教”、“互教”、“自教”。身教有较大的局限性,因为遇到能教你的人毕竟不可能很多,并且,以身教者为榜样学习,被教者的学习高度很难超过身教的人,言教是更高一层,通过别人的言语来教自己,接收的信息面就更广,但重要的是互教和自教,互教是大家在一起时,可以互相学习,一起交流切磋,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自教是自学,自我教育,自我反省,才能不断突破自我。并且,我们日常说的“学习”是两个字,其实真正的学习,应该是四个字组成“学、习、认、知”。 3、 天道酬勤和只知耕耘 天道酬勤是大家经常听到的,一般大家都认为天道酬勤就能成功,其实成功还需要场景和环境条件相配合。天道酬勤只是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用于自己就会得失心太重,我们自己应该以只知耕耘为行为准则。
我觉得小凌老师不仅教我们打拳,同时也教我们如何做人,学习和做事,这些价值观理念是和内家拳的理念相契合的。价值观理念看似无形,但对我们的影响却极其深远。在做事上,需要一种豁达的态度,如果事事都讲求名利,事事都求“有了耕耘,就问收获”,就容易急功近利,不舍得下苦功夫,也就不能真正有一番作为。在做人上,做幸福的普通人就能保持平常心,能放下自己的荣辱得失,不会患得患失,从而真正明白幸福在于自己的满足和自在。 </div>
作者:天阙
运杰:很高兴看到你的高见!指教不敢,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说一下我的意见,能和你一起交流,我感到幸福。如能看到大家一起讨论研究,发表见解,会感到更幸福。 你看得如此透彻,不敢讲你我英雄所见略同,就说我们认知相同吧。这就不奇怪了,你一个在山东的年轻大学生,能在没有任何背景的情况下,通过公务员考试,来到上海某政府部们工作,并被任命为党委办副主任。 当时由于大家对“天道酬勤”这句格言,没设定背景上的原因,所以认知上就不全面。“天道酬勤”和“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有些内在逻辑是相同的。既然不能明白“天道酬勤”用在某些方面,不是最妥当的。所以就不明白“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这句话的更深层意思了。 成功没有勤不行,但勤并不一定能成功。有果必有因,有因不一定有果,酬不等同于勤。成功除了自身的原因,还要有很多机遇配合。试想没世界大战,会有巴顿将军产生吗?没有刘备,没有那个时代背景,会有诸葛亮吗?因为有因未必有果,而且不成功的机会比成功的机会多得多,所以我说,参与就是英雄,又何必一定要所谓的成功呢。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断学习,勤奋耕耘,就会幸福。 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幸福的普通人”,和”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是二个不同的概念。 幸福是一种内心的感受,所谓知足长乐。普通不普通是心态,是不是普通人,是自认或被认的,是可以有不同定性的。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一个普通人的心态,而不是自认为英雄或高官。再换一个角度来讲,一个职位颇高,就以为不普通的人,那他在上级面前算不算普通呢? 我在“内家拳与外家拳区别”一文中说,真正的拳术,为己不为人,这和我提出对亲子班教育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对亲子班来说,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幸福的普通人”,对自己来说,要把自己修炼成为一个“幸福的普通人”。普通人和成功不成功的无关,和职位高低无关,和钱多钱少无关,和成不成名无关。也不是当时大家认为的,普通人就只是一般的庸庸碌碌的人。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不就是“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应有的作为吗? 通过文武双修,可以相互印证。武化文化齐头并进,就会相得益彰。
作者:刘侃希
作者:刘运杰 关于小凌老师回帖的浅见 看到小凌老师对于我的拙作的回帖,欣喜之余非常感动!一是小凌老师深夜百忙之中抽身写出洋洋洒洒的文章就“幸福的普通人”话题进行阐述,费心劳神;二是感受到一位前辈对于众多后辈人生观、价值观正确梳理的殷殷厚爱。 拜读文章后,对该问题的认识又加深许多,特与各位分享,以供大家批评指正。 第一,“天道酬勤”与“幸福的普通人”的关系。天道酬勤是老师、长辈或者上级勉励学生、后辈的,事实是天道不一定酬勤,付出不一定有回报。既然我辛勤付出,但没有得到什么回报,我还能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吗?我应该怨天尤人,停止努力啊。小凌老师说得好,幸福是一种内在的感受,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断学习,勤奋耕耘,就会幸福。找到自己努力的价值,自己感受到快乐,就会幸福。 第二,普通人的自认和被认。首先说,普通人的自认,自认为是普通人,是做人的底气,幸福的来源。自认为自己异于常人,难免做事束手手脚,怕影响异人的评价,让人感觉不开扬大气,还是做普通人来得自在!有一些成绩,被认为不是普通人,这是荣誉,是虚的东西,不要当真,当真了就会被套进去了,还是做普通人吧! 第三,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幸福的普通人”和自己修炼成“一个幸福的普通人”两者的关系。我认为,自己应该先成为“一个幸福的普通人”,或者至少说,两者应该同时进行才有达成的可能。如果家长本身不是“一个幸福的普通人”,自身心态不平和,强加自己的愿望给孩子,那么孩子成为“一个幸福的普通人”的机会会小很多。另外,大人与小孩的培养、修炼路径应该也会不同,小孩子相对容易,大人要困难些,有些要经历痛彻心扉的苦楚才行。
作者:柏伟磊 [此帖子已被 柏伟磊 在 2016/12/9 18:57:14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