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0学拳小记
- 凌氏心意六合拳 ( http://www.lsquanyi.cn/bbsxp/Default.asp )
-- 六合八法拳论坛 ( http://www.lsquanyi.cn/bbsxp/ShowForum.asp?ForumID=11 )
--- 2016.12.10学拳小记 ( http://www.lsquanyi.cn/bbsxp/ShowPost.asp?ThreadID=841 )


作者:柏伟磊
发表时间:2016/12/10 20:58:47

12.10学拳小记

今天,在源深体育场,进行了二期班第四次学习,小记及疑问记录如下:

1、摘星换斗之后右脚上提并两手上挑的动作,应该是腕直、双手自下而上挑,两手间距慢慢扩大,在实战中,用于挑开对方双手,然后接双手向下手刀。

2、水浪拳每一招都是基于实战的价值编排串联的,只是实战和健身练的侧重点不同而已,但是练习路径的时候要多从实战的角度去体会。

3、小凌老师说水浪拳的练习和十大形不同,十大形要求每一个动作都不能差分毫,但是水浪拳是可以在练习中逐渐加深体悟的,甚至一开始不用打得太对,如果一开始就打得很对,就缺乏一个逐步的思辨过程,就可能并不知道为什么是对的,这样就容易被外部环境影响,动作反而会从对变得不对。

4、课间,小凌老师提到为什么不能把十大形叫“十大真形”,并且要大家重视并避免犯类似这样看上去细小却严重的错误。一是真这个字,是后来人胡乱加的,十大形就是十大形。第二是有个词叫象形取意,十大形重要的是意,而不是象形取形,不是纯粹模仿动物的动作,所以加了这个真字,意思侧重点就不对了。第三,我们论坛上记录的东西,是要留给后来人看的,所以要严谨,以免误导不懂的外行。小凌老师治学的严谨可见一斑,我辈学拳当以此为标杆。

5、在课后提问环节,小凌老师提到如何健身这个大家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打了一个小溪和长江的比喻来描述不同身体素质和工作、生活环境的人之间的差异。说,虽然小溪的净流量很小,但如果可以维持这样的净流量千年不变,小溪就可以流千年,但如果净流量突然猛增,必然泛滥,小溪就不复存在了。而对于长江来说,净流量很大,一点点的改变对于长江来说,是没有什么感觉的。人也是这样,体质比较差的人,并不是不能长寿,体质很好的人,也并不是一定就长寿,健身的关键是要根据自身不同的身体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和强度,寻求动态的平衡,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标准。类似现在的吃了一碗米饭,摄入了多少卡路里,就要跑多少步去消耗,这样其实是不正确的,因为每个人对食物的吸收消化能力不同,工作和生活的消耗强度又不同,就不能生搬硬套在卡路里这个指标上。我想,这个跟内家拳为己而练的理念是一样的,是内求的,如果是表演之用,给别人看的,那一定不是完全适合自己的,那就容易出问题。真是一理通百里通。

这几次课之后,我感觉学习水浪拳,两周一次的课,给大家留了充分的时间去练习路径,所以最好是在平时自己先看视频把下次课要学的路径学一学,并争取打得稍微熟练一些,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有更多的余暇去看老师是怎么打的,和自己打的做对比。错,错在哪里,该怎么改;对,又为什么对。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思辨的过程,就更容易加深理解。如果课前没有自学,上课的时候精力就都花在记动作上了,没有时间思考,这样进步起来是比较慢的。

小凌老师也说,学水浪拳的时候不怕打得不对,甚至怕一上来就打得很对,所以我想还是比较适合自己先自学的。

另外,今天课后小凌老师提到哲学的问题,我个人的感受,我是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去理解内家拳的,初时会感觉难以捉摸,但今天又明白了一点,除了坚持为己这个指导思想,在路径上,还需要多从实战和技击的角度去检验动作的准确性,不知这样理解是否正确?

最后,还是希望老师们有时间的话,可以给我们上上理论课,武学文练。

                                     柏伟磊    20161210


作者:刘侃希
发表时间:2016/12/11 14:07:24

刘侃希2016-12-10

 

今天学拳在源深体育馆,小凌老师评点了我的拳,我记下了这几点

 

  1. 摘星换斗之前的一记,左脚后退,右手往前伸出,右手掌心是向外向后的,不是向前的,同时手伸出去不要太远,要有自然的弯度;然后抬腿抬手,我看小凌老师抬手上来,手指尖是向上的,而不是相对的,是一个要把对手压向我的手臂拨开的意识;

  2. 孤雁出群之后的转身,双手臂要拉开一点距离,两手中指相对,手掌要平,不往前也不往后倾斜,就是要平,好像能托住东西,等到手觉得重了,有东西落下来了,再转身;

  3. 转身之后,两手上下对拉,左手往下的时候,身体也往下一点,然后左手往上的时候,身体再跟着往上一点。这个时候眼睛是向下看的,所谓眼望鼻尖,眼神是放松的,想象一下庙里的菩萨看人的眼神和角度。然后身体向左转,重心在后腿,双手举起,也是中指相对,手臂抱圆,如果前面的动作都打对了,此时会感到中指指尖内部有微微的跳动感,是因为气血到了此处;

  4. 野马追风之后,右手臂要水平地从右方绕过身体到身体正中线,我绕的时候是从腹部旁边绕过去的,这是不对的,要水平地过去。然后左腿独立,右脚提起,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好像抱着一个圆,也是两手中指相对,此时注意右脚的脚趾也要勾起来;

  5. 川流不息,要打出潇洒的气势来

  6. 卧虎听风,要注意眼神,是一种偷听身体后面人讲话的眼神,屁股不要翘起来,还有左手臂伸向前的时候要注意跟左腿保持平行。

 

今天小凌老师说到教拳,有一条我觉得需要记录下来,以后对我教拳以及其他拳教练都有益处:

老师教拳的时候,让学生跟着打,打到学生觉得跟不上了自己喊停了为止,一次不要教得太多。

 

 

需要进一步请教老师的问题:

  1. 小凌老师说我这次打的拳,总的感觉有个问题:刻板,就是认真过了头,有点过了,那么下面应该如何去调整?

  2. 感觉转身、双手上下对拉,川流不息前面一记两手的交错顺序,这些地方还是不清晰,手的方向和位置不很明确,需要继续弄清楚。

 

进一步理解自己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和培养孩子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这两点是不同的,一个对自己一个对他人,但是思想基础是一致的。首先要把自己修炼成幸福的普通人,或者至少认同做幸福的普通人的价值观,才有可能把孩子培养成幸福的普通人。大人修炼自己和培养孩子是同步的,对孩子的培养也是对自己的修炼。大人同时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可以做幸福的普通人的外部环境,这个很不容易做到,因为社会的大环境就是急功近利追求投资回报以出人头地为荣的,只有靠父母的定力和智慧努力去营造了,比如带孩子来学水浪拳,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刘侃希2016-12-10


作者:陈清怡
发表时间:2016/12/11 17:51:32

2016-12-10 学拳小记:

这次临近结束的时候,小凌老师又重新讲了一下养生和长寿的话题。提出体弱的人不一定短寿,而体格健壮的人也不是必定长寿,是和人的血气有关的。举了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将不同类型的人体的气血比作小溪(老人或体弱之人)和大江(强健之人)。

 

外部环境若不变,涓涓细流的小溪也可以流淌百年。但是如果小溪的径流量因为外部的原因,突然变大则小溪会泛滥。如果一下变小,小溪则又会干涸。这对于小溪来说,都是不好的。

 

老人或体弱多病的人,身体血气如同这涓涓细流,如果能够维持,那就能够长寿。所以,对老人和体弱多病的人,外部环境不好老变,不能总搬家。有的老人移动一下床的位置,就会有影响。就是因为外部环境变了。这些很细微的变化大家感觉不到,但是确实是有变化的。

 

------- 以下部分为个人感想,不一定准确,仅为记录自己的想法 ------

 

那么,我自己的想法,以此类推,对于强健之人和年轻人,现在的血气一如大江大河,但是随着年龄增长,人体血气变化犹如大河由夏入冬,水流量是会慢慢减少的。只是因为人的体质差异,外部环境差异等因素,这种水量的减少,有的人快点有的人慢点,但都不能改变人体逐渐衰老这个自然规律。

 

所以,要长寿就要维持和延缓这个人体血气衰弱的过程。水浪拳的练习有助于促进血气的运行,是长期维持这个水流的好方法。不同于跑步、健身等运动,水浪拳的设计通过手足腰跨的上下起伏和舒缓活动,来推动和促进身体血气的循环,这个过程是不剧烈的,但却能起到舒筋活血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天气再冷,拳打三遍手一定是热的原因。

 

相对于跑步等有一定负荷的体育运动,他们推高气血运行靠的是增加相对的运动量,这个血气的增加,起的快且急,不易控制。比如我自己,就算是慢跑一圈也会气喘吁吁,心跳加速。但这种情况在打水浪拳练习上是不会出现的。那么,对于一条大河,跑步增加的流量,也许是小的,不会有大的影响。但是对于一条小溪,水量控制不好,会可能就会泛滥,冲堤毁坝,适得其反。达不到健身的目的,又何来长寿?

 

所以,对于不同的人需要找到自己适合的锻炼方法,比如游泳、慢跑、快走、做操、习拳等。就算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也要调整自己的锻炼方法,以匹配自己实际的血气运行情况,所谓过犹不及。

 

而水浪拳低强度的运动量和高效率的活血舒气效果,对于不同体质和年龄的人群,都是非常适合的,个人体会是一种从小可以打到老的健身拳。当然,为什么水浪拳的动作编排设计有此功效,就不知道了,也许要从拳的拳理上面去认识了。

 

问题:

1.  十大形的传承能不能讲一下,因为从老凌老师的书上看,不知道白老师和铁臂马毛、买壮图到底是什么关系?

2.  “沉肩坠肘”,晓舟老师说要肘部托着要有下压的感觉,但是还是捉摸不定,到底怎么算沉肩,怎么算坠肘?


作者:郭明虎
发表时间:2016/12/12 21:10:23

2016-12-10

 

身教胜于言教对不对兼及如何理解小凌老师的话

 

今天小凌老师强调了身教胜于言传的不足之处。我觉得小凌老师为什么要强调身教胜于言传不足之处,是因为由于当今社会的应试教育,和中国古代的官吏文化,这些都强化了大家的全盘接受,照办执行的思维和做事方式。而没有用批判的观点,来思考一下别人(古人的)的话语是否正确,是否合理。

 

身教胜于言传在小孩的初始学习阶段,特别是一些生活习惯的养成方面还是很很重要的。例如,如果家长在家里打麻将,玩手机,而让孩子专心读书,这样可能吗?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家长一边打麻将,一边督促小孩去看书。首先,这样的环境,小孩就没有办法安静的看书。其次,小孩看到家长在兴高采烈的玩,而自己要看书,肯定也心理不平衡,不会全身心投入的。反过来,如果家长自己捧本书看,可能不需要他说话,小孩也会模仿着那本书去看。所以这时候,身教胜于言传就是有道理的。

 

但是随着小孩的长大,能力的提高,超过家长的水平。这时候家长的身教就不会起太大的作用。反而有可能身教是错误的了。举一个极端的例子,世界冠军的教练有几个是世界冠军,如果学生都按照教练的身教去做,肯定出不了世界冠军。所以这时候就是言传胜于身教了。

 

所以小凌老师的话是站在一个高度,来辩证的看待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正如他在教拳时候说的那样要放大错误,让学生认识到不足。所以对于小凌老师强调身教胜于言传是让我们认识到这句话的不足之处,并不是全盘否定这句话。这就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作者:黎明
发表时间:2016/12/12 22:25:58

2016-12-10 学拳小纪:

    这次打拳,我主要是带部分二期班的同学复习水浪拳,及给二期班的陶嘉严补课。在这次教同学的过程中,主要有两个体会:

    第一个,就是上次打拳的时候,小凌老师说到晓舟老师教亲子班的时候,辛苦带打,但实际效果不如让小朋友们,自己反复练、相互学习,来的效果好。我这次带二期班复习水浪拳的时候,除了带打过几遍,主要时间,是让同学打给我看,我按照我的理解,指出其错误。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不过,效率上还是有点问题,毕竟每个人的进度不一样,不熟悉的招式、路径不一样,同一时间,人一多,就有点顾不过来了。

    第二个,识别同学当下最大问题的能力不足。在带同学复习水浪拳,包括给陶嘉严补课的时候,可以发现存在较多的问题。但有些分辨不清,那个是小凌老师之前提到的,应该最先解决的当下的最大问题,常常过于浪费时间在细节问题上。

    因此,一节课下来,因为第一点的因素,效果是有的,但又由于第二点原因,感觉实际的效果,并没有想象中好。


问题:

    能不能大致分一下,学习水浪拳的错误级别,便于助教较快的掌握教学技巧。按我现在的能力,大致分类如下:

1.      方位正确性;

2.      路径:手臂路径 > 步法及腿部路径 > 手部细节动作

3.      沉肩坠肘、

4.      手脚协调:外三合?

5.      内三合?

 


作者:晓舟
发表时间:2016/12/13 12:55:14

练拳与犬吠

昨日,柏会长请教晓舟教练:“余每日小区练拳,打踩步,大狗小狗,见者皆吠;打水浪拳,则未闻犬声。何故?”晓舟闻之,忍俊不禁,归而禀师。师曰:“由此观之,小磊可两拳齐头并进矣。十大形刚猛,小磊操之气壮,狗惧而吠之;水浪拳含蓄,小磊行之得体,犬亦不惊。”

[此帖子已被 晓舟 在 2016/12/13 14:07:02 编辑过]


作者:刘运杰
发表时间:2016/12/13 21:22:30

学拳小记

 

1210日,第四次学习水浪拳,王国燕老师带领大家复习了前面的动作,然后学习了摘星换斗系列动作,并请小凌老师进行了指点。

回家之后坚持每天练习,主要感悟如下:

第一,      在“临崖勒马”这一记拳中,王老师指点说,在穿掌的时候,应该是中指引领进行穿掌。在回来练习的时候,用中指穿掌,感受果然不一样。

第二,      水浪拳的动作都是从实战演变而来,比如“摘星换斗”,实际是反关节抓住对方手臂,将对方拉到,所以两手的距离基本不变,实际当中应有适当微调。

第三,      每次学拳的时候,都感觉动作复杂,记不住。回来练习几遍基本都能记住,打得多了感觉当时可以多学一些。

 

关于请教小凌老师、王国燕老师和晓舟老师的问题:

1.       打水浪拳四五遍都不会出汗,踩步一个来回(一个来回40记左右)就会出汗,两个来回后背上汗湿透了,是不是踩步活动量大?

2.       踩步分解动作2中,后脚停在前脚的什么位置?是脚踝还是脚踝以上?

 

                        刘运杰

                      201612.13


作者:xiejianxiong
发表时间:2016/12/15 14:51:11

2016 12 15

源深体育场,主要跟王国燕老师学了摘星换斗至鸿雁双飞的前二式.过程要点记如下

1.     摘星换斗,双手手心相对,高低一致,双手距离就是依对手小手臂的长度. 小凌老师演示时就是左手抓住对手手腕,右手手心推在对手肘初.以左手为轴,推动对手.

2.     双手摘星换斗至左侧后,双手回摆至小腹前,再手心相对上举,同时抬右脚,双手距离由小逐渐拉大.系敌对时,双手自下而上切入对手双臂中,拉大分开对手手臂.这样对手正面就完全暴露在你面前,双手再做前后后手刀状(左手前,右手后,手心相向)可击之,同时右脚落下前跨

 

3.     接下就是身体左转,同时右手先下后上半弧往外侧划出,上至与肩平,同时番腕,手心朝外.同时左手回收,虎口托至右肩掖下.

 

4.     身体略前倾,然后右脚向后拉出半步,身体同时往后,同时右手自原先与肩水平位置往下半弧划至左脚膝盖位置(护档),然后继续向上划到胸高位置回收(小凌老师有指出柏会长打这一式时,右手上划位置太高,绕过头再回收,系把前身暴露在前)

5.     然后双手位置略作调整后,双手自胸前推出,身体随上,再左手下穿自右手外侧出前出,右手后撤,左手在前,右手在后,身体重心靠后.再右手自左手下外侧前出,同时有脚前跨至左脚前.

 

6.     身体后撤, 同时双手手腕不变,下划到身体左侧.再右脚抬起,双手上举,左手手臂自然向上,右手大手臂小手臂约90,小手臂,手掌一直线对这左手掌.右手中指对着左手拇指.

 

 

问题:1.水浪拳中有很多招式没有名字,是因为不重要吗?


作者:罗建军
发表时间:2016/12/15 15:41:23

地点:源深体育馆 西厅

时间: 2016-12-10

 

 这次不仅学了新的路径,在学拳的间隙,因为上次课没来,囯燕教练带我把上次的路径也打了一遍,在此谢谢囯燕教练。因此我把上次课的要点按照顺序也一并记录下来。

 

1.临崖勒马后双手从头顶向两侧展开时

囯燕教练:两手先向上,两手臂自然弯曲好像鸟的翅膀一样向腿侧靠拢,蹲下时脚后跟不要抬起来,

2.身体转向左边后,两手做摇撸状时

囯燕教练:双手伸出去再收回来(手的轨迹)是个圆弧

3.转体向右,左脚后退一步,右手翻转,两手,手臂以及身体向左转动时

小凌老师:两手的距离对吗?想象一下抓住(对手)手臂的(两手)距离

4.右膝抬起,同时两手指尖相对,手心向里,向上挑起时

囯燕教练&小凌老师:手向上挑时,两手间距由窄到宽

5.右手手心向外打出,左手收回托在右肩腋下,同时转身

小凌老师:右手掌心向外,护在裆部前,两脚重心在后脚

 

同时小凌老师还指出:起式双手向后重心向前时脚后跟不能踮起来。

[此帖子已被 罗建军 在 2016/12/15 15:54:53 编辑过]


作者:renmin
发表时间:2016/12/15 18:07:11

今天老师关于写练拳小记提到几次,那么我也将为何要写练拳小记谈谈自己的浅见吧。

一、复习

    就像读书的时候,老师会要求我们做课后复习,目的是回忆与巩固课内知识,加深印象。

二、发现、总结、提升

复习的时候也是一个梳理归纳和总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一些问题,比如说哪里是易错点(这节课在国燕教练指导下,我发现“摘星换斗”这一式开始应该是两掌心朝前而上至颅顶,两手从顶前分开向下,手臂不应太直,如同大雁飞行。之前的方向和手臂都错啦) ,哪里是要注意的地方(拳术的本质是技击,比如小凌老师会从技击的角度指导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出拳而不是那样,更易理解和加深印象)。

就像“悟”和“修”的关系,只修不悟不行,只悟不修也不行。就是要不断的发现问题并思考,才能收获与进步。

三、记录

我理解的老师的意思(不知对不对啊),把我们初学者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用文字化的形式记录下来,方便后来者参照,可以少走弯路?

同时也是个人成长的写实,随着练拳时间的增长,功力的提升,在个人感悟方面应也有所不同。

四、便于老师指导

老师在看我们作业的同时也会知道我们相应的问题或困惑,共性高的可以集中指导?悟性高的可以因材施教?

 

 

每次课前课后,侃希、清怡们都会提醒我们记得教练拳小记,可我每次还是拖拖拉拉,很不好意思。我感觉现在的阶段就处于不知道的问题太多,甚至不知道问什么和该怎么问的阶段,同样,可能一节课老师说的很多点都有触动,可一落实到写,脑子就会有些乱,不知如何下笔,这可能跟我的个人领悟能力有关,还需要慢慢提升。

 

以下是我目前不太明白的地方,望能得到指点:

1、老师经常说“内家拳是为己的”,何为“为己的”?那为己的拳术是不是都是内家拳?

2、水浪拳共66式,不知有没有每一招式的动作要领?有时在写练拳小记的时候不知该怎么写心得体会,是因为没搞清自己学的是那一式从哪开始到哪结束。

3、练拳的速度不一样,或快或慢要紧吗?还有必须注意方向的准确性吗?

 

                        谢谢!

    


作者:王钧
发表时间:2016/12/16 13:12:45

20161210日学拳小记

 

1210日,凌氏拳艺亲子班和井系二期班在源深体育馆进行了第四次教学。现将主要内容记录如下:


一、对前期教学内容的复习

上期课程教到“摘星换斗”的前一式,王国燕老师领大家打完一遍后又看学员们打了一遍,并指出我们在一些细节上打得不正确的地方:

1、起式时,在两手向上向前起来之前,身体重心向前倾同时两手心往后转,但要注意重心前倾时,脚后跟不能踮起来离开地面,而是重心移到前脚掌时保持脚后跟着地。

2、在“闭门推月”的前一式时,身体在两脚并拢后是微微蹲着的,并不是站直的。

3、右边“临崖勒马”打完后的一式:由两手的中指领劲带领两手相交于头顶,两手心向上平摊犹如水中睡莲,随后手掌竖起分开,两手臂犹如鸟张开翅膀那样向两腿侧靠拢,同时向左转体蹲下,这个动作叫“平沙落雁”,注意两手臂落下时犹如大雁降落时翅膀收拢的姿势,所以两手臂也不是笔笔直的降落,需要保持一定弯曲弧度。随后由右手臂带动左手臂挥到身体右侧时,右手掌注意要保持竖掌。接着往左边“摇橹”时,当双手收到胸前时,上身要保持正直,不能身体上半身往后仰。


二、教授新的内容

本次新的教学内容从“摘星换斗”开始,王国燕老师带领大家打了好几遍,随后小凌老师过来指导大家,并说本节课的内容很有难度,要打好不容易,对有关动作又做了详细指导。现将难点动作分解记录如下:

1、

要点:打“摘星换斗”这一式时,两手最终是在一个平面上,两手的距离不能太远。这一式,需体会它的实战技击意义:在实战中,如果有人从右边来袭时,我就顺势抓住对方的两个手臂从右边拉拽到左边,化解掉对手的攻击(需把“摘星换斗”和前面的动作衔接起来体会)。

2、

要点:这两个连贯动作的实战技击意义是,先把对方攻击来的两手挑开,接着两手击打对方胸前。两手自下向上挑时,两手的间距是由小变大慢慢扩大(需体会架开对手两个手臂时,自己双手向上挑并拉开间隙距离)。

3、

要点:承接上一动作后,右手往外推出,左手撑在右手的腋下,同时转身往后,接着右手画弧拉到左脚膝盖前面,并且右脚往后退出半步。

    4、

     

    要点:承接上一动作,右手画弧拉回胸前,左手也转回胸前,同时左脚也退后半步。小凌老师说,这个动作实战技击意义是:退步时,在你不知道对手从右边袭击来的动作时,通过右手画弧拉回胸前来化解阻挡对方的攻击,因此这个右手动作的幅度不能过大,不能超过头顶抡大圆,如果抡大圆,就露出了胸前和腋下空挡的破绽,容易被对手袭击,那么这招就打错了。(自己体会是右手画弧时的幅度大小以护住胸前,脸部前面以及不露出腋下空挡为前提)。

    5、

        

    要点:双手在胸前收回,慢慢落下,同时身体重心坐在右脚,左脚虚步,双手慢慢落下。然后左脚稍微迈出,双手推出去,重心向前移动。

    6、

    

    

  本次课程新教授的动作以打到这里结束。这一动作,左手掌竖起,右手中指对着左手拇指。(自己体会,动作有点像临崖勒马,但有区别,右手更靠近左手,重心在左脚,右脚由弯曲慢慢蹬直)


三、关于“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的路径问题

课上,小凌老师提出“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幸福的普人”和“大人修炼成一个幸福的普通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觉得,孩子现在是一张白纸,进入社会不深,价值观还远没有形成,可塑性很强,这个时候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和身边环境的耳濡目染,慢慢培养成一个幸福的普通人相比大人们要容易,是从零到一的过程。这个过程类似于学拳,刚开始一点基础也没有,反而接受起来更快,更容易学会正确的动作,但前提是有良好的培养环境和好的老师引导。

而大人修炼成一个幸福的普通人,之所以比孩子难是因为成年人的价值观都已形成,“入世多年”难免被社会的“急功近利”不好的习气所影响,而修炼成一个幸福的普通人,犹如学拳纠正动作,需首先忘记过去的错误动作,再学习起新的正确动作,这个过程更复杂更漫长,需要先清空自己不好的价值观和错误的理念,回到自己的初心,再学会做幸福的普通人,是一个“先破后立”的过程,难在“先破”上面。运杰说“有些人要经历痛彻心扉的苦楚才行”,确实如此,“我执”是很难破除的,不经历大的挫折和心理煎熬很难让人反思和顿悟。当然,有些人从小的成长环境和家庭的教育就契合了“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的理念,修炼起来会较容易。多看一些国学和历史方面的书籍,也会让自己感悟智慧,明心见性,找到修炼的心理路径。

侃希说“大人修炼自己和培养孩子是同步的,对孩子的培养也是对自己的修炼。大人同时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可以做幸福的普通人的外部环境,这个很不容易做到,因为社会的大环境就是急功近利追求投资回报以出人头地为荣的,只有靠父母的定力和智慧努力去营造了,比如带孩子来学水浪拳,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我觉得,说的非常好。孩子的培养离不开家长的教育和引导,而培养孩子首先需要家长要修炼自己,这两者其实是同步的。家长的修炼和孩子的培养也都需要好的环境和名师的引导,通过亲子班学习水浪拳和十大形,不仅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学拳增进亲情,更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感悟“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更容易到达“幸福的普通人”的彼岸。 


四、需要请教老师的问题

在练习踩步时,我按照123的节奏来打,从1打到2时,我会习惯侧身,比如打左路踩步时,会侧左边肩膀朝前面,然后扭腰后身体正过来打出3的动作,感觉这样在打3的时候更容易发力。我研读“心意六合拳拳理要旨”中关于“踩步摇闪把的拳理要旨”时也看到“臂摇手闪腕直,腰转腹旋胯提”,有提到“腰转”,但不明白“何时要腰转”,是不是从12时,侧身腰转,然后从23时,再腰转迈步出去。

还有,在拳理要旨中有提到“腹旋:腹部立体的转动。卢嵩高先师生前不轻传秘诀“跌肚法”的真正要领。”这个“腹旋”如何做到,也不理解。

以上两个问题,还请老师指教。


[此帖子已被 王钧 在 2016/12/16 13:14:33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王钧 在 2016/12/16 13:15:34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王钧 在 2016/12/16 13:15:59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王钧 在 2016/12/16 13:26:08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王钧 在 2016/12/16 13:30:48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王钧 在 2016/12/16 13:34:07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王钧 在 2016/12/16 13:45:54 编辑过]


作者:张耀东
发表时间:2016/12/16 14:45:11

今天先跟小凌老师和王国燕老师重新学习水浪拳上班套的动作,发现了几个需要改进的细节:
1、    从临崖勒马到摘星换斗的过程中,左掌是要放在右手的虎口上面的
2、    之后左右手平行从右往左扫,左右手之间的距离不宜过大,否则无法推动对方
3、    之后的动作,双手在上台的过程中,之间的距离是从小到大的,这样才可以将对方的双手隔开

学习了上班套动作后,又跟张黎民助教复习了部分下班套的动作。当中黎民助教给我们讲了虚步的做法:一脚在前,另一脚在后,重心在后脚,前脚虽与地面接触,但是不受力,身体的重量全靠后脚承担。

按照这个要求,我练了一会儿,觉得身体保持虚步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膝盖会略有不适。不知各位是兄弟是否有同感。


作者:刘飞
发表时间:2016/12/17 12:11:42

2016-12-10 学拳小记

今天是去源深体育馆练拳,由于今天早上我也晚了,所以迟到了30分钟。最近一段时间由于我自己出差较多,不在家的时候很难有人督促刘茗露练习,所以最近她也退步了。

今天在练习的过程中先练习了上半套的最后一段和下班套的初始,大致的路径是能够完成的,但是在和张黎明一起练习的时候知道了我以前的动作都是忽悠过去的,路径的差距还是很大,还需要大幅提升。这次打拳也专门讨论了解决膝盖不舒服的方法,我的核心问题应该是脚尖和膝盖并非一个方向,再加上大腿力量不够膝盖容易过脚尖,所以容易感觉不舒服。这方面每个人应该有不同的体会,黎明说他的感觉是小腿要和地方垂直。

今天小凌老师讲了不少问题,也强调了十大形一定要规范,动作要绝对正确,水浪拳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练习,拳理上也讲到了打拳(技击)要照顾各个方面,很多未知可能的攻击,不仅防守到位也有利于进攻。养生方面每个人体质不同所以养生方式也有很多不同。

我最近在练习水浪拳过程中,感觉明显的是到了孤雁出群那几招附近的时候呼吸明显要深一些会更舒服。

          刘飞 2016.12.10


凌氏心意六合拳 - Powered By BBSXP
Copyright 2006-2007
Powered by BBSXP 7.00 Beta 1 ACCESS © 1998-2006
Server Time 2025/7/17 22: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