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氏心意六合拳 ( http://www.lsquanyi.cn/bbsxp/Default.asp ) -- 六合八法拳论坛 ( http://www.lsquanyi.cn/bbsxp/ShowForum.asp?ForumID=11 ) --- 12月24日学拳小记 ( http://www.lsquanyi.cn/bbsxp/ShowPost.asp?ThreadID=855 )
作者:刘运杰
学拳小记 12月24日,继续在源深体育中心学拳。首先对三位老师在这个众人休息游玩的时刻来给大家教拳表示谢意,小凌老师不辞辛劳,要连续两天上课,晓舟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贺卡,特别是王老师连夜从深圳赶回来教拳,这种坚持、细致与敬业的精神让人钦佩、值得学习。 王老师首先检查了大家的“学习成果”,指出了我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一,在“停车问路”左转后,双手下压时,上身不动而不是屈膝下沉,只有当双手重叠回撤时才屈膝;第二,第一个“临崖勒马”刚开始的右掌出去后,掌心朝下不是朝前,同时手腕放松,试了一下,果然不一样,轻盈的感觉多了一些。 在请教小凌老师踩步动作时,小凌老师指出我踩步过于僵硬,似是而非,并亲自为我示范。其中,我存在的问题,动作3时,弓步后腿不直且步幅过小;动作2时,有身体摆动撅屁股的问题,上身要正直;动作2时,脚尖朝前不是朝下,置于脚踝位置;转身时,穿掌后直接是动作1而不是动作3。最重要的一点,是先求形似或者神似而不用力,力可能会自然而来。 最后,分享一下“鸿雁双飞”的内涵。王老师讲,小凌老师一行专门去鄱阳湖观察过鸿雁,鸿雁分雄雌,雄鸟体形较大,雌的小些,当在育雏时,雄鸟捕食归来,雌鸟家中守候,此时雌鸟起飞,同雄鸟翅膀相碰,相依相偎,绕巢飞翔一周,显得兴奋、幸福。“鸿雁双飞”这一记拳要打出这种感觉。 本次学拳,收获多多,再次祝愿三位老师圣诞节快乐!
作者:刘侃希 2016-12-24 这次看到小凌老师,觉得老师面有倦色,看来老师最近比较辛苦,请小凌老师一定要好好保重身体! 我把小凌老师上次指导的拳打了一遍,老师说我这次打得不好,没有达到他期望看到的程度,他分析有两个可能的原因,一个是没有认真练习,一个是学得内容太多。我说我每天的练习程度是一样的,没有偷懒,老师说那就是上次教得太多了,消化不了,要放慢一点进度。我后来又细想了一下,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上次下课后没有视频可以回放来反复学习,我的记忆力有限,记住的东西不多,所以很多地方忘记了。对我这个年纪的人来说,大约有视频可以反复看比较重要,可以让我回忆起来当时老师说了什么。但是全依赖视频也不对,还是要在学习的当时把脑袋调动起来努力记忆。我这次上课的时候,就努力用了一下脑子,感觉记住的内容印象深了一点。我想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一个是按照老师说的,放慢进度,每次少学一点,第二就是回去再多加练习,如果有视频那是最好,没有视频,有了这两点,也应该不那么差了。
小凌老师这次指出我的几个大问题: 1)老师说我川流不息之前的一记打得最差,右手的动作多了一记,应当先是左手伸向前,然后右手回来。我是右手先向前的,这样就会多穿插一次,显得乱糟糟。 2)伏虎听风后右手直接穿下左下方然后拉高到右肩膀上方,并没有身体先往左后方退一下再扭过来的动作。 3)声东击西以后的方位不对,应该跟之前的声东击西正好反一百八十度,再来半记声东击西,在快要结束的时候接上青龙三探爪。此处是声东两击西,青龙三探爪。我之前只打出了一记声东击西,第二个半记完全没有打出来。还有记得打青龙探爪时,手指要象爪子。 下课前听了小凌老师对同学们问题的回答,感到很受教育,获益非浅。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师对于何为“为己”的解释。老师说,内家拳是文化,中国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精髓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的基础是修身。为己就是修身,是修炼自己的德行,是和儒家文化的要求一致的。修炼自己的德行和他人没有关系,是自我提升自我升华的内在诉求。 感觉这个课后答疑的环节非常殊胜,我们可以亲耳聆听小凌老师对很多大是大非问题的精辟独到见解,对我们的见识、眼界、思想境界的提升有很大益处,又充分体现了我们水浪拳文武双修的特点。十分感谢小凌老师给我们这样的教益!就是老师站着讲了一个多小时,本来就很疲劳了,下次不能让老师这么累了。
这次要请教老师的问题: 我现在打拳,一般打第二遍的时候,可以感到明显的气感,在很多动作处都有体会,一个月前的气感一般出现在两手靠近的动作,比如停车问路,比如第一个临崖勒马后,右手压向左手的时候。现在感到有气感的地方更多,比如注坔贯月,向上伸起的手也感到有气一起往上伸。比如五云捧月,有时也感到两手之间捧了一团热乎乎的东西。这些热热的感觉,让我很喜欢,很舒服。但是往往在下一次打的时候,到同样的地方气感又不见了,不仅颇为沮丧。我的问题是,这个气感在同样的地方不出现了,是不是意味着此次我打得不对了? 还是可能我很想重复同样的气感,反而气就不来了?这个气是自然而然来的吗?气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念来或者不来吗?
刘侃希
作者:柏伟磊 12.24学拳小记 12月24日,天气渐冷,我们按时在源深体育场进行了二期班第五次课程。先要感谢王老师,为了教拳,隔夜不辞辛劳从深圳赶回,第二天一大早又赶来给我们上课,还有小凌老师和晓舟老师,从无迟到,永远充满耐心的讲解,让我深有感触。老师们的坚持和自律,即是内家拳精神最好的体现,每一次授课,教的不止是拳,更是做事的态度和精神,这同样是我们需要学习和传承的。 课间,王老师给我们讲解了鸿雁双飞这一式的要义,鸿和雁一侧翅膀相搭双飞归巢,其意境之美,动作之恰,要尽量体会和打出来这种感觉。真是充满了美感的拳法,无时无刻不在体悟天地万物的规律。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鸿雁双飞。” 路径上,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鸿雁双飞一式的双手和双腿方向保持一致,松肩坠肘,双腿丁八步,重心前三后七。 2、鸿雁双飞之后一式,手掌从胸前自下而上提起,再两手心相交后伸出。这个手掌上提的动作需要好好体会。 3、孤雁出群这一式,需要注意两手的手型和方向。 4、孤雁出群后一式,右脚上步,右手掌向上翻到左手虎口上,需要注意右手掌架在左手虎口上,不能太超出,也不能缩后。 5、十大形踩步的动作,3到1的时候,右手虎口一直是托在左手手肘处的,在动作中不分开。 6、踩步3动作打出去的时候,需要注意有一个胯部下沉的发力动作,感觉自己目前还打不出来,需要多练习。 在课后的问答环节,小凌老师非常认真的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同时指出,这样的方式很好,问、答、记录,是历史上没有的,不但有利于大家提高,更有利于后人的学习。老师也鼓励大家,不要怕问错,同学的问题我们也可以尝试去回答,不要怕答错,所谓互教,就是从对的和不对的两个地方互相学习。 在上一次课后小记中,我问“在路径上,是不是需要多从实战和技击的角度去检验动作的准确性”,老师说,是这样的,因为水浪拳是有实战性的,但是问题本身不够准确,因为路径和技击是两个概念,对于初学者来说,先练熟路径,不要有太多杂念和自己想象出来的东西,因为我们是完全没有实战经验的,根据自己想象做出来自以为更潇洒更有效的动作,其实在实战中,可能完全是错误的。所以先按老师教的学好路径,就是模仿,小孩子像一张白纸,你告诉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不太会有自己乱想的动作和习惯,模仿动作更像,这样学路径反而更快更有效。 在回答清怡关于十大形是从谁传到谁的问题时,小凌老师提到,拳是自己的,其实没有一个人的拳是会和老师完全一样的,同样的,每个人都有局限性,所以应该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师承是要知道的,但也不要过于迷信老师。仅此一句话,我觉得小凌老师真乃当之无愧的大师! 辩证法告诉我们,要尊重经验主义,但是不能丧失怀疑精神。尊重经验主义的好处在于,有利于抓住在复杂系统中已经形成的部分相对简单系统,有利于控制复杂系统,防止复杂性过度发散,从而崩溃。而怀疑精神的好处,在于能够让作用体自组织、自催化、从而不断焕发生命力。就拿内家拳来说,如果只是因为是老师打的拳,就不假思索完全照搬,那如果老师打错了,岂不是一路错下去,这样的传承,岂不是糟糕至极,就拳法本身是永远无法进步,所以我们更应该注重拳法本身,注重内家拳所倡导的精神和自身的修为。在学习和体悟的过程中,要多从科学和客观规律的角度去思考,去求证,才能称之为为己而练。 另外,小凌老师还强调,拳首先是体悟,实际是要锻炼出来的,作为初学者,现在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到不顺畅、不舒服,不代表动作不对,只是你的功力还达不到,在不断的练习中,是可以进步的,切不可一开始就加入过多的杂念。 现在回想,看到小凌老师在《内家拳和外家拳之区别》一文中提到的,内家拳需要一辈子修行这句话时,当时只是认同这个理念,而随着自己开始练拳和学习,越发感到一辈子修行这五个字的厚重,唯有拾级而上,修行。 问题:请问老师,我打踩步时,前脚有意去扣裆的时候,感觉屁股会有点撅起来,是因为胯部不够沉吗?不知道怎么改进。
作者:xiejianxiong 12/24 源深体育馆.迟到 今天跟王国燕老师重学了摘星换斗的后几式经鸿雁双飞,闭门推月至孤燕出群.个人体会及要点如下 1. 鸿雁双飞前一式,转身双手自上而下,至小腹前,左手压在右手上,然后双手提起,同时换位,右手换位在上,左手在下,双手上提至胸前,再向身体两侧伸出双手,同时身体左转45度,斜身,双脚身体两侧跨出,打出鸿雁双飞.脸看向左手,身体面相东南., 2. 鸿雁双飞要点,重心前三后七,双脚成丁八步.鸿雁双飞的意境参考柏会长的小记^_^ 3. 然后左转身体,身体靠向左脚,同时右手翻掌,掌心向后自下划向小腹,再上提,左手也同时回收胸前,双手交于身体正中正前,右手再翻掌,双手手心相对,然后右手再往前伸出,左手回收至腰侧,左脚单立.后一式就是打出闭门推月 4. 孤雁出群:左手手掌心朝外,虎口向上,右手虎口压于左手虎口上,掌心向上. 5. 踩步:第二式右脚略离地,脚底与地相对. 课后答疑,感谢小凌老师每次课后都不耐其烦,耐心的一一解释回答每个人的问题.想起有一句老外的话:对别人有耐心是关爱.我想这不仅仅是关爱,更是老师修行的结果吧. 个人感觉,我们学东西都有一种定式的思维模式,就是首先了解概念,理解精确的文字定义.特别是学理工课的,以前读书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要了解概念,概念解清楚了就懂了,理解了 但学拳就不一样,有的有名称,有的没有名称,一个招式不容易用文字去定义,就算有名称的也不是仅靠名称的定义就可以打出正确的招式,更何况一招一式的内涵,意境.所以就是小凌老师所说的要靠体悟,体会和悟性.那如何体悟呢,我想就是坚持不断的每天练习吧,然后有疑问,体会就请教老师,向老师求证. 关于老师说的学拳为己,原先不是特别理解,特别是想到一句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就话以前在学校里上政治课是个政治老师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大加鞭笞的.最开始对为己的理解就是学好拳,练就一健康的身体.后经老师解释才更深一层次了解,为己老师的意思是就对自己的修行,通过学拳来修行自己,也许从这个层面来讲就能更好理解小凌老师说的中华武术也是中国的文化的含义.
作者:陈清怡 2016-12-24 学拳小记:因为要编写“入门必读”的原因,和不同的同学聊天说到了水浪拳和十大形的传承问题,因为老实说这两种拳在社会上知道的人不多,大家对此都非常陌生。和朋友、同学聊天,说我在练习水浪拳。大家都会楞半天,等你说出下半段 — 这是个什么拳?来自哪里?和太极等有什么不同吗?这时的我往往语塞,只知道是内家拳的一种,还不错,然后就没有下文了。带着这个疑惑,所以问了一下小凌老师,拳的传承问题,想想也好在以后的“入门必读”里面有个交代。 对于这个问题,小凌老师建议我去看一下陈德楹的《献芹记》一文,说自己的想法大概在文章里面都说了。 ------------------以下为《献芹记》摘录内容 ------------------- 这次再向小凌老师建议:以你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修为,何不熔心意六合、六合八法以及曾经研究过的其他拳术于一炉,自创新拳? 小凌老师的回答是(大意):没有一个武术教师可以把自己复制成自己的师父,用功再勤,悟性再高,你的造诣也总是只能差于(比比皆是)、或者优于(凤毛麟角)而不能等于师父,同理,一个武术教师传给后人的拳,比之前人传给自己的拳,是不可能原汁原味、一模一样的。因此,一个武术教师,再怎么高明,只要不图虚名,把自己的平生所学、独到体会(如果有的话),融汇到自己传承的拳中,或深或浅地打上自己的烙印往下传就行了。由你传下去的拳如果胜过你当初学到的拳,让学生受益于你比你受益于你的师父还多,就已经是对武术的难得贡献了。那不就是提升的创新吗?祖师、宗师、大师、胜任的教师和不能胜任的教师的区别就在于此。能如此,何须另起炉灶?不能如此,自创新拳有何意义? -------------------------------------------------------------- 同时小凌老师还进一步做了解释:“学拳和教拳过程中,没有一个学生的拳是和老师一模一样的,那么所有的拳,经过你的学习,经过老师按照你的特殊的要求给你指点,学出来后,要么超过老师,要么不及老师。那你说这个拳是谁的?是自己的!(所以,对于拳的传承,)我从不计较,只是一个代号。卢老师告诉我,他的老师叫袁凤仪,袁凤仪的老师叫买壮图,那么其他我不知道,他没跟我说。我不打听,也不要知道,(因为)我不是历史学家,我是拳术家。而且这些记载口口相传,多少是真,多少是假,我不知道。到我这里,我只对自己(教的拳负责),因为他在我这里学的。因此,不管是谁,拳都是自己的!”。 结合小凌老师的解释,原本就想结束了。不过还是狗尾续貂一下,谈谈自己的理解吧。我的理解,作为学生,访师学拳,是为自己学拳受益,传承的是老师的拳术,而不是师承。为师者,实为教授自己所学之拳艺,也不是师承。所以,只讲师承而不知拳艺,就有些舍本逐末了。那么,师承之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以老师说过为止,也就不去攀缘附会了。 附录: 小凌老师解释怎么“沉肩坠肘”。 [晓舟教练]:沉、坠是自然而然的,非刻意为之。沉肩坠肘是通过练内家拳练出来的,需要严格按照老师所授的正确方法,持之以恒,一层功夫,一层境界。 [王国燕教练]:初学者一般是不能认知自己动作做得对不对,需要老师帮他纠正,只要能够按照正确的要求做,一时做不好,能努力朝正确的方向去练,从形像到神像,就能自然做到沉肩坠肘。 [小凌老师]:王国燕(教练)回答的问题是很对的。如果跟了我学,一定是沉肩坠肘的。(其后小凌老师示范了沉肩和坠肘2个动作,这里没法具体描述,略过。) [此帖子已被 陈清怡 在 2016/12/28 22:55:40 编辑过]
作者:王钧 12月24日学拳小记
12月24日,我们在源深体育馆进行了第五次教学,本次教学内容如下: 1、承接上次教学的最后一个动作,左脚以脚跟为轴,朝右内侧旋进并转身,右脚移步,并脚尖朝前方,同时双手犹如拽人,从头顶翻下,双手上下相叠于身体面前中线处,左手在右手上面,然后右脚尖翘起来,右手翻上来到左手上面相叠。 2、接着左脚提起,同时两手相叠从身体中线处慢慢提起到腹部上方,胸部下方(注意,提起来时不能耸肩,要保持沉肩坠肘,我打的时候出现耸肩,小凌老师提出指正),然后,左脚向左侧迈出,右脚不动,双手滑落展开犹如大雁展开翅膀,身体对着偏左侧斜45度,手指指向的方向就是脚尖对着的方向。 小凌老师说:重心在左右脚的分布比例是3:7或者4:6,不能是5:5,这个动作的完成要一气呵成,不能完成后再偏移上身以调整重心分布。 王老师对鸿雁双飞的解释:鸿雁双飞是两只大雁共用一只翅膀相互搭着,并且各自再用一只翅膀在小范围内振翅飞翔,故这个动作要打出拳名的内涵和意境。 3、右脚收回左脚处,同时右手画弧收回身前中线处慢慢提起至胸部下方后,接着右手翻掌向上向外送出,并且,左手收回身前,与右手对拔收回腰际,同时,右脚提起,然后迈出右脚,打出右侧闭门推月。 小凌老师说:前一个招式要打到位后再接着打闭门推月,不能上一个招式没有打到位就马上打下一招。 我自己感悟:水浪拳既要打出动作连贯如行云流水,又要每个动作做到了了分明,清楚到位。现在自己感觉每个动作的上下衔接处处理得不好,一方面是每个动作要打到位,另一方面是要处理前后动作的重心切换,不然容易重心不稳而身体晃动。 4、左脚收回右脚处,左手画弧摆出去收回身前中线处慢慢提起至胸部下方后,接着提起左脚,左手翻掌向上向外送出,并且右手收回身前,与左手对拔收回腰际,接着左脚迈出,打出左侧闭门推月。 5、接着,重心移到左脚,左手掌心向外,右手自然下垂掌心向内,这一式是“孤雁出群”。 6、右脚上前一步,右手翻上来压在左手上,左手虎口朝前,右手虎口与左手虎口相合,并且右手虎口相嵌于左手虎口,身体正对左侧。 小凌老师说:在打拳时想象有个假想敌,自己身体的朝向要保持对着对手。 7、双手拉向身体左侧,再收回身前中线再推出去,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双手掌平行,两手臂呈环形。 小凌老师说:动作完成时,保持身体上身中正,不要前倾后仰。 我自己体会:自己经常容易犯折腕,耸肩,抬肘,上身前倾后仰的错误,在练习时要多注意腕直、沉肩坠肘、立身中正,这个要求是贯穿于整套水浪拳的动作。 关于上次课后的提问 1)在练习踩步时,我按照1,2,3的节奏来打,从1打到2时,我会习惯侧身,比如打左路踩步时,会侧左边肩膀朝前面,然后扭腰后身体正过来打出3的动作,感觉这样在打3的时候更容易发力。我研读“心意六合拳拳理要旨”中关于“踩步摇闪把的拳理要旨”时也看到“臂摇手闪腕直,腰转腹旋胯提”,有提到“腰转”,但不明白“何时要腰转”,是不是从1到2时,侧身腰转,然后从2到3时,再腰转迈步出去。 2)在拳理要旨中有提到“腹旋:腹部立体的转动。卢嵩高先师生前不轻传秘诀“跌肚法”的真正要领。”这个“腹旋”如何做到,也不理解。 小凌老师回答的大概意思是:你以学文的方式在学拳,这是不对的,学文是可以去理解,但拳是靠练出来的,不是靠看书能打好的。现场有老师教你们的时候,应该多注意和体会老师的动作,尽管有些动作你们做起来不习惯,做不好,但也要按照老师的动作身形去练习,通过练习去感悟。 我自己感悟:初学阶段,还是应该像郭楚宁小朋友那样学习,把老师打拳的路径和身形模仿到位,不能加入过多的杂念,先学得外形,再慢慢练出内理,一层功夫一层境界,应该多多通过练习去感悟。踩步动作尽管简单,但是练好却很不容易,自己以为看书理解能提高层次却疏于练习反而走偏了,还是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练习才是。
作者:shutjy 陶嘉严2016.12.24学拳小记 这次上课还是和之前一次一样,因为和二期大部队落下一些学习进度,因此还是上次的三位老师在教我,在这里先谢谢刘侃希、张黎明和陈清怡三位老师的教导。 经过这几次的学习,自己觉得水浪拳的招式开始变得复杂了,不仅仅要考虑手上的动作,脚步,身形都要开始注意,一开始学习的时候经常手足无措,同一式往往要学习很多遍,这里要再次感谢三位老师,他们真的非常耐心。 第一次见小凌老师的时候,老师说过教育包括互教。在教我水浪拳的时候,三位老师在一个招式上的见解就不同,没想到简简单单的一招,三位的见解居然会不同,在教我的同时,他们也在互相交流心得体会。我觉得我们学习小组的气氛非常好,大家在一起交流才能有进步,这是利己利人的好事。 这次上课听之前的同学说他们打拳有浑身发热以及感觉有气从身体通过的感觉。我倒还没有这种感觉,可能是打的时间还不长,不过相信自己只要好好练下去,自己的身体状态一定不会差。身体健康了,才能好好享受生活。
作者:郭明虎 郭明虎2016-12-24
体会练拳中的假想敌
很早在凌氏拳艺论坛看到一篇甄智杰教练的文章,提到“肖力行老师一直强调要我们在练功夫的时候,每打出一记拳,要用心,脑子里面都要有假想敌,一个多么高明的指导。”但是看了不明白,为什么每记拳都要有假想敌,怎么可能每记拳都要用来击中敌人。
小凌老师今天强调了练拳的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要先记住路径。第二个层次就是在练拳的时候要考虑有假想敌的情况。
结合前面几次小凌老师给侃希指导动作的时候,演示了一下:右侧临崖勒马后,两手上举,然后下蹲右手划过身前时,可以有右手击打敌人的裆部。后面在练习这个动作的时候,如果想象左边有一个敌人,动作就比较流畅和到位。
今天在请教王国燕教练,闭门推月是否要把下面的手搭在竖起来的手肘部位。王老师给我演示的时候顺手击打在我的额头上,如果下面的手搭在另外一个手肘上,就不可能快速的击打敌人。我也更好的理解了“闭门推月”。“闭门”是守势,保护自己。同时还有准备“推月”击打敌人。 看来中国的拳术和广播体操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作者:张耀东
作者:renmin 学拳小记 12月24 日 浦东源深体育馆 今天第五次上课。国燕老师现在上课,一般先带我们一起练几遍拳做个复习,练的过程中,会就各个手势的要点强调一下加深印象,然后学习新的内容。新的知识老师也会就手的姿势动作、腿的重心等路径问题突出强调,然后让我们自己练习,她在旁分别加以矫正和指导。有些动作老师会很形象化的跟我们讲讲,比如这次学的“鸿雁双飞”这一式,王老师说,小凌老师曾专门去潘阳湖观察过鸿雁,雌鸟欢喜地去迎接捕食归来的雄鸟,二者相偎相依,绕湖飞翔,由此意境而取名。由心感悟着,再练这个动作时,确实感觉手臂就不再那么僵硬了。 这节课小凌老师就我们上周提出的问题一一做了解答,我本来很是羞愧于自己提出的问题,怕是太浅显,太过于幼稚,可是老师竟然认真帮我做了解读,很是感动。关于我提的问题,何为“为己”,老师说,内家拳是一种文化,文化的根源是儒家思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修身,就是要修炼自身,修养德行,这种自我的提升就是为己......就像老师每次授课都很准时,哪怕有事情也从不耽误,也是基于对自我的修炼和要求。不知为何,我感觉这种坚持和执着,就像是一种信念,让我灵魂深处有些震撼。 学拳到现在,五节课十周练习,由内到外感知到了自己的变化。首先,内心变得平和不再那么浮躁,生活逐渐规律,其次是身体的改变,比较明显的是不那么怕冷了,手心常常会有热感。另外,打拳的速度不会忽快忽慢了,还有就是一开始只会单一模仿老师的动作或看视频回忆,现在能静下心来思考回忆老师教的动作要领。以上就是我2016年的练拳心得,期望新的一年能够坚持并有所进步。
作者:罗建军 地点:源深体育馆西厅 时间: 2016-12-24 这次上课学习从鸿雁双飞开始一直到孤雁出群,中间有两式闭门推月(左和右)是以前学过的。要点如下: 1.从上式到鸿雁双飞 动作:先左脚向右转动带动身体向右转动,右脚移动朝向前方,同时双手从头顶翻下,左手叠在右手上,下按然后右手翻到左手上再下按时 王老师:身体重心跟随手的动作
动作:左脚收至右脚处,双手从中线向上提,同时提左脚,然后双手向两侧展开,同时左脚向左侧迈出 王老师:鸿雁双飞时,重心前3后7,身体保持正直,两手展开,好像两只大雁翅膀搭在一起向前飞一样。找了一张配图: 2鸿雁双飞到闭门推月 动作:右手划至中线处向上提,同时右脚向前收至左脚处,跟着右手向上提
王老师:手提起时,意念在手上 3闭门推月到孤雁出群 动作:右手翻到左手上,两手虎口合在一起 小凌老师指导这个动作时,让我们停在这里,看了我的动作后,一下抓住我的右手把我的右手撇住了。所以我的理解是右手碗要左手背后保护起来,之前我的动作就是右手和左手虎口是叠在一起的,这样右手腕部就露出来了
后面小凌老师对大家的问题也进行了回答,我的体会是 1.打拳要多体悟,拳谱,口诀和体悟的关系就好比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2.内家拳注意个人的修行,不仅在打拳上,而且在工作和生活上,比如守时,守信,坚持不懈等
我的问题是: 打拳时基本要求是腰要放松,我看太极拳有个松腰的功法:蹲墙功,我们可以练吗?或者水浪拳有没有类似的专门练松腰的动作 [此帖子已被 罗建军 在 2016/12/30 16:54:46 编辑过]
作者:天阙
王钧及各位: 看到大家把每次学拳体会和不明之处写下了,很高兴。这对大家互教有好处,对提高有帮助,对后来者有很大益处。 你们提出的问题,如对我的解答,当时明白,回去想想觉得还不清楚、或有问题遗漏、或有质疑、下次应继续提出来,不可得过且过,直到弄明白为止。 就王钧目前的问题,可看一下周现龙的“停车问路”得真传的文章,那是他练了几十年拳的认知,阅后会有启示和帮助的。 顺便提一下,请《习拳必读》草案的编纂者把这篇文章选入在内。 [此帖子已被 天阙 在 2017/1/1 15:05:57 编辑过]
作者:天阙
“停车问路”得真传 凌氏艺海总第六期 作者:周现龙 2014年8月3日
停车问路是六合八法拳的第一式,要求习练者身体中正、两手下垂,两足与肩同宽等等。我练此拳多年,这些基本要领早已耳熟能详。然最近到公园教学点,肖力行老师看了我的演练后,还是指出了我不少毛病。首先起式站立时和双手上起时,手腕上翘,出现“断劲”,也就是劲力断在手腕,不能到达指尖;下落时应该双手平直,如抚窗纱,两手既不能离开窗纱,又不能将窗纱向外推开。肖力行老师仅这一点拨,我按要求再次演练时,顿觉掌心圆润充实,气血直达指尖,逐渐演练并注意要领,感觉与平时迥然不同,个中妙处,难以言传,只可用心体悟。真是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 年轻时,我曾苦苦追寻,“真传”的“一句话”到底是哪句话?老师为什么不告诉我?现在我明白针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阶段,“真传”是不同的,是因人而异,对症下药的,能够指引你前进方向或纠正你错误的一句话,就是“真传”。
作者:王钧
作者:黎明 学拳小计 2016.12.24 这是今年的最后一次上课,比平时稍微晚到了一会,到的时候已经来了不少人了。说来惭愧,源深离我家较近,到的反而比去大宁还晚。 最近几次上课,我的主要任务是帮1期班的同学复习、熟悉路径。同时也兼任2期班部分同学助教的任务。通过这几次的课,明显的感觉教和学完全不一样。同时发现,自己对水浪拳的理解还差的太远太远。 学的时候,更多是靠自己多练、多琢磨,在一次次的练习中,通过错误的、正确的路径不同的体悟,容易也不容易的就这么慢慢的过来了。 教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开始时,一边带打演示,一边尽量把我对每式拳的理解告诉同学。首先,就发觉之前的理解并不透彻,讲的时候底气不足。其次,经常被问到自己平时不注意的细节,需要自己重新琢磨或咨询老师才行。以上,还是相对好办的,而且还往往可以让自己学到或意识到之前没注意的细节。这个可能就是小凌老师常说的教学相长。 但教的过程中,更麻烦或更有难度的一点,是不知道该怎么教,更让人容易接受。最大的感觉就是,这个和平时工作中的做一个培训什么的不一样。培训,只要把问题描述清楚,或者是逻辑说清楚,就可以了,但打拳是需要实际“比划的”。 之前,也听小凌老师和晓舟老师说到过好几次,要先解决最大的问题,每次把最大的一个问题纠正了,下次在解决其次的问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发现不能很好的识别哪个是当下的最大问题。就这个问题,在上次的作业中也有提出。而且想当然的,是不是可以把各种各样的问题收集整理下,分分类归归档,分个层次什么的。 小凌老师就我这个问题的问答是,打拳每个人的遇到的问题都不一样,各种各样的问题非常的多,真要分类归档什么的,基本不太可能,而且也没什么太大的必要。这个教和学一样,都是同样的三个原则:由低到高、由粗到细、由外而内。只需要用这三个原则去教(包括学),就不会有大的偏差。 我接着问的,这个道理相对好理解,但感觉在实际操作(实际教)的过程,好像还是少了点具体的指引。小凌老师接着回答道,这个没有什么捷径可学,需要平时一点一点的教学经验的积累。最好的办法,就是看老师平时是怎么教拳的! 这里我先大致汇总一下,一段时间来,学习到的和教有关的几点原则,临时当一个学习笔记: 教与学的三原则:由低到高、由粗到细、由外而内; 每次先解决当下的最大问题,一次解决一个,一段时间后就能有明显的进步; 新学招式,用从三遍的方式; 尽量让同学之间通过互教的方式学习,特别是学习进度相差不多的同学之间; 慢就是快:每次尽量学会(教会)、吃透几个招式;而不要急于求成,学更多的招式;看似快了,反而还不如前者; 要让学员来掌控学习的进度。每次学几式拳,要让学员根据自己能接受、掌握多少的程度,来随时喊停。这样效率最高。 对于文武双修,这次我也有一点点新的理解,之前一直理解的非常肤浅,也没往深里去想过。我现在的理解是,理解拳的道理,知道每式拳的路径,甚至是拳的击技用法等等,都是文的方面,这个方面大致类同与我们之前的读书学习;“比划”、每招每式具体的路径等等,是武的方面。 在这次小凌老师的课后答疑,回答会长的问题前,我自己也认为先理解拳的道理,特别是每式拳的击技用法,对自己学习及平时的练习,才能有更好的指导方向。或者说,潜意识里面,认为应该是先理解,而后再比划、操练的学习过程。无意中就套用了自己以前的读书学习的方法。 现在突然意识到,在打拳这件事上,首先应该是武,而后才是在学武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带着问题去补相应的文的方面。至少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应该是以武带文的方式学习进步。没有武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就不会有文的思索,进而求证。这才是文武双修,文武共同进步,可能有的时候武在先,有的时候文的顿悟在前。 就我这段时间的打拳学习过程,更多的是通过平时的练习,有所体悟的时候,进而印证老师之前所说。想来文的顿悟进而武有所突破,应该是非常高的阶段之后的事情了。
作者:陈清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