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努为力是不激不厉的必经阶段——2022-11-04小凌老师线上点评水浪拳慢打第四课顺水推舟二到鸿鼓努为力是不激不厉的必经阶段
——2022-11-04小凌老师线上点评水浪拳慢打第四课顺水推舟二到鸿雁双飞二有感
这次线上拳课,采取了新的形式: 6个教练先自评、互评,并对提出申请的同学进行点评,同学们对教练的点评如有疑问,在课堂上向小凌老师提问。上课时大家一起聆听小凌老师点评6个教练的视频、点评教练对学员的点评、以及老师对所有人的答疑。
这个形式激发我加强了学习和思考。上课之前,我先做了很多功课,观看所有的视频、琢磨所有的点评,进行对比和思考。有一些我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同学们给我指出来,对我帮助甚大。也有一些点评我有疑惑,想不明白,记录下来,预备课上请教老师。这比之前几次课,交一段视频然后坐等老师指导,我投入了更多精力,开动了更多脑筋,到上课时,我感到可以比较快地与老师进入同一频道,更容易领会老师讲话精神。
推己及人,每个教练和同学,事先都需要多投入,看视频、写点评、找问题,不做准备,不动脑筋,到了上课时, 是跟不上老师的节奏的。
老师的讲课,依然覆盖所有学生,但更有针对性,也讲到了更多层次更高、内涵更深的内容。每一个老师拎出来讲的问题,都是典型性的代表性的问题,不仅对当事人有作用,对所有人都有作用。我从老师的每一个点评当中,都受益良多,或多或少我都有同样的毛病。佩服老师高屋建瓴读懂大家的内心意识,也感谢同学们贡献出了各种各样高质量的问题。
老师的指导,都是从意识、观念层面出发,即使是纠正简单的动作,也同时告知这个动作背后错误的意识是什么,把意识改过来,动作自然就对了。比如老师对达达说:眼睛要一直往前看,不可以总是往下看,原因是你总是在考虑接下来我要如何控制身体,老师说,考虑是对的,但是不可过。比如老师对晓舟说:你现在打了断的地方太多,是因为你想要打到我要求的时长,所以打到位了,还在那里等一下,不可以在节点等,你要在过程当中慢下来。比如老师指导向雪,你的拳打了太快,太直白,是因为你太想打出拳的样子,你的文章写了很好,你打拳要象你写文章那样才行,要娓娓道来。
老师对于初级层次的学员一样关心,对刚入门不久的楚楚的问题也作了认真的回答。而这个回答,对我们所有弟子来说,是意外的收获,让我们了解了“双重与单轻”的来龙去脉,厘清了其中道理,这个话题,以讹传讹,武术界长期以来无人能解释清楚,听小凌老师讲解,简单明了,毫无神秘,原来如此!
针对教练之间的互评,老师给我们指出了作点评的三个原则:
1、看到人家有问题,只要你觉得是问题,就提出来,这是帮助同学进步,精神可嘉,我们要长期保持下去;
2、你可以提出问题,但你千万不要认为你提的就是对的,这个可不一定,因为你并非已经登峰造极,你只能说我认为是这样,如果人家有异议,欢迎辩论,是非越辩越明;
3、老师今天对某个人的指导,是在此时刻此场景对此人适用,对另一个人则未必适用,对以后的此人也未必适用。
老师说的三原则,我在听课时没有一下想明白,所以轮到我提问时,依然违反了其中的原则,当时不自知,课后我反复回想,现在清楚意识到,我犯的错误不小,三个原则错了两条。
对我的作业视频,感谢国燕、建军、达达、清怡、晓舟五位教练的点评,帮我找出了不少毛病,很佩服同学们的火眼金睛,其中有两处我有疑问:
1——童儿送书第二记后右手向左后方划太多;
2——踏雪探梅右手向下出了,应该平出,
我脑子里有很深的印象,老师几年前指导我的时候,说童儿送书二后,右手往左后划的时候,能划多远划多远,还有踏雪探梅的时候手要向下走。为啥建军、达达都觉得我这两记有问题呢?
于是我课堂上向老师提问,说这两点,我记得老师说过要我这样打的。言语之中颇为理直气壮。
老师说,你提问可以的,但是你加了一个定语“老师说的”,就有问题了。5年前我就说你打了很好,3年前我也说你打了很好,那为何我今天说你其实没有一记打了对?如果照你这样说,那你就按5年前的打就可以了,今天有什么必要来学习来改进呢?
教拳,要根据学生当下的问题,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就是一记好药。病好了,就不能再吃了,否则会吃出新病来。三年前你的问题,跟现在完全不同,我所用的纠正方法,只是针对当时的你,适用于当时你的功夫和认识层次。如果三年前和三年后,对学生的指导是一样的,那肯定不是合格的拳教师。
拳术是一种艺术,艺无止境,经过一个一个的层次,不断上升。 “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是拳术的极高境界,而“鼓努为力,标置成体”的层次是差一级的。但是我们要弄清楚参照系,“鼓努为力”相对于“不激不厉”而言,是差一层,但也是相当高的水平。当你的水平还很低的时候,你就是应该努力达到“鼓努为力”的层次,如能达到,那已经很好了,但你不可执着于此,你要知道,这个层次不是你的最终目标,你要往更高境界的“不激不厉”去努力,才是正途。
以踏雪探梅为例,在初级的阶段,是要求学生打出长枪的绞劲和前刺的攻击性,那就是“鼓努为力”。但到了现在,不间断地跟老师练拳7、8年以上了,有了相当的功夫了,应该开始追求“不激不厉”,要打出小心翼翼的味道,打出侦察、试探的感觉,以达到这记拳名要表达的意境。但是你之前必须先打出攻击性,否则你现在就打不出试探性。所以,“鼓努为力”,是“不激不厉”的必经阶段,不达到“鼓努为力”,就不会到达“不激不厉”。
我现在明白了,优秀的拳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层次,进行相当的教导,比如学生是高中水平,那就教他代数几何。学生升入大学了,那就教他微积分。从学生角度来讲,也是一样,要认识到自己是从低到高在不断进步的,老师对低水平的自己所做的肯定和纠正,都是针对当时的我,老师用矫枉过正或者激将的方法,都是一种手段,是为了让我立竿见影去掉当时的毛病。我不可以用当年的老师的指导,来衡量现在的我,这个无异于“刻舟求剑”,太傻了。
我还认识到我犯了严重的不虚心的错误。同学们指出我的问题,跟我的印象有差异,那我就该好好思考,为什么会这样?问题出在哪里?而不是简单粗暴地用“老师说过”来否定,其实内心就是认为我才是对的,你们是错的。如果我用这种心态对待同学们的点评,必然结果就是以后同学们都不愿意对我指出问题了,那我就失去了得同学陶粹的机会,也就不能很好地获得进步。错误大了!这里向建军、达达诚恳道歉,希望二位,也希望所有同门,今后一如既往不吝赐教,毫不留情地指出我的问题!谢谢!
我也认识到“不激不厉”的实现,离不开明师的指引和夹持,明师在侧,让你知道还有更高层次的境界可以追求,让你不走歧路。如果你的老师本身只是在鼓努为力的层次,且以为这个层次就是最高境界,你是不可能打到不激不厉的境界的。
这堂课下来,自我感觉收获大大超过了前几堂课。相信同学们人人都有同感。感谢清怡秘书长和国燕理事长的金点子,就是更加辛苦老师了,不仅要看所有视频,还要看教练们做的点评。为了引领我们走上“不激不厉”的道路,老师的付出更多,在所不惜。
老师在课堂上的指导,博古通今,入木三分,内容丰富,含义深刻,以我有限的认知,恐怕只是领会了十之一二,更多内涵要靠以后不断的学习,逐渐领悟。这样殿堂级的大师课,很多人追寻一生也未必能听到一次,而我们每周可以听到一堂,三生有幸乎!
感恩小凌老师的倾囊相授与无私奉献!
晓希
202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