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氏拳艺井系分会设立典礼纪实(下)——施敏敏 凌氏拳艺井系分会设立典礼纪实(下)
凌氏艺海总第十三期
作者:施敏敏 2016.8
午饭过后,大家兴致勃勃地来到浦东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三楼的大会议室,参加凌氏拳艺井系分会设立典礼。
与会人员:
凌氏拳艺掌旗人肖力行老师
凌氏心意沙龙理事长朱全弟(新民晚报资深记者)
凌氏心意沙龙秘书长王国燕
凌氏艺海主编黄腾达
凌氏艺海美编楼佼
凌氏拳艺井系分会指导老师晓舟(肖力行老师亲传弟子)
凌氏拳艺井系分会成员
典礼在张玥的主持下,隆重开幕。首先由柏伟磊朗读分会会长申请书。作为 井系分会的会长,柏伟磊向总会的各位老师介绍了分会的情况。目前分会已有一 期学员 30 名,后续还会接收二期学员,同时感谢了肖力行老师对井系分会的殷 切关怀以及长期规划。
凌氏心意沙龙理事长朱全弟老师致辞宣布井系分会成立,欢迎大家加入凌氏 拳艺的大家庭。朱老师不但拳打得好,而且还是新民晚报的资深记者,文武双全, 会后还向大家赠送了6本自己的散文精选集《男人之歌》。
张玥作为班委代表宣读井系分会班委名单和分会章程:
张玥班长; 刘侃希助教; 张黎明学习委员;顾善清组织委员
凌氏心意沙龙秘书长王国燕老师讲话任命分会会长和班委。王老师讲到,通 过上午观摩大家的练习,发现大家练得都很认真,有尚武崇德的精神。同时提到 晓舟老师不但自己学得快,2年就满师,而且在教拳上也教育有方。
晓舟老师代表井系分会第一期会员致答谢词。晓舟老师在致辞中特别感谢了 肖力行师父对自己的谆谆教诲和对建立井系分会的大力支持,回顾了学艺5年来, 肖师教导的“不走弯路便是捷径”思想不断促使自己前进。满师之后,为了贯彻 肖师的“学而优则师”思想,促进内家拳的传承,发扬凌氏拳艺,决定设立井系 分会,希望分会学员们出师之后,也能将凌氏拳艺继续传承下去。晓舟老师另外 还感谢了朱全弟老师和王国燕老师,感谢他们帮忙分担了总会的工作,让自己有 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分会的建设中来;感谢周报主编 XJ 参加此次典礼,感谢郭凌 提供的场地支持。
最后,肖力行老师发表了讲话并给井系分会成员一一颁发了会员证。肖师和 蔼可亲,风趣幽默,他在讲话中提到,大家是一个团队,在学拳的过程中要互帮 互助。大家学拳的目的可能不一样,但是一定要牢记凌氏拳艺的宗旨:崇德、健 身、自卫。另外,肖师还给大家讲了拳的历史和拳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希望大家 在学成之后,能够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尚武崇德,继续传承 凌氏拳艺。
分会成立典礼结束之后,井系分会的成员针对自己学拳过程中的各种疑问, 请教了肖师,肖师也一一作答。 典礼结束之后,大家来了张合影。
跟帖内容:
郭明虎:小凌老师答疑
郭明虎问: 有人说练拳不用气等于做广播体操,所以在打拳时候是否要用气,是否要刻意的用气?
小凌老师回答: 练拳是需要用气的。不过不能操之过急。练拳是由外到内,由低到高,由粗到细。所以练拳先要注意路径,先把外在的路径练习好了,气就会出来的。如果练习的不够,即使气偶尔会感觉到,但第二天也会没有。 更不能提前去想这个事情,那是“想入非非”,会走火入魔的。所以不能着急,应该先把路径练习好。
2016-3-31
冰之琥珀:肖师的“以武正文”
下午,肖师回答了我们关于武学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我们对武学的神话,武林人物的崇拜,和养生方法的选择,肖师总是以事实为根据,实事求是的态度回答我们大家,引导我们以质疑的态度去探寻真相和事实,让我们深感敬佩。
在谈到《论语.述而》中孔子的这句话:“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现在传统的解释是“凡是送我十块腊肉的,我没有不教他的”,肖师认为孔子的本来意思是,“凡是达到可以被教导,有接受教育能力的人,我都愿意教他”。“束脩”并不是指腊肉,也不是指“年龄”的固定数字,而是代指“能接受教育能力的”年龄,这个年龄因人而异,没有固定一成不变的,这也是孔子说的“有教无类”。肖师从自己武学教学的实践经验中获得感悟,反过来验证传统文化的真实含义,令人耳目一新。
下午的问答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们大家都意犹未尽,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能向肖师探讨中国的传统文化。我想,我们不仅仅向肖师学些水浪拳,更重要的是能向肖师学习“求真,求实,独立思考,质疑问道”的探究精神,这也是我们学校里教育学生时最欠缺的,肖师今天为我们补上了很好的一课。
2016-3-31
陈东雷:
我之前有过站桩练气的经历,以此询问肖师如何入武。“石药无救则练气”,肖师从系统上给出了答案,肖师的回答基本让我了解了这段时间我练拳后气的变化,先消后涨,之后涨起的气与之前不同,气动气静分明。有点明白了晓舟老师之前说的道能入魔,魔也能入道的意思。与井大说的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也有相通。阴阳互换,当中的程度,因人因时而不同。此阶段不再在意气,专注于练拳,然每几日都有些变化,等些时日有所得再记。
2016-4-3
中阳:
十分感谢小凌老师在4.10联谊座谈会上对我之前提问的解答。
这次学拳收获良多,且待慢慢消化,加上自己一点感悟,暂记如下,错漏难免,望各位老师同学指点。
1.动静者阴阳。以阴求阳,从阴化阳,自然之化也。反之亦然,故有不同层级之阴阳互化,所谓几重天地,看山看水之谓。(动静是相对的,无论打坐站桩还是练拳,起手都是动中求静,然后“静”中有动,这个动,我自己理解应该是“自动”,不是我们的脑子产生自动,是“我们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的那个”我“产生的)
2.止观观止。肖师言古文观止,又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此喻甚妙。遍观而止于道,执道而观万物。(后面这个观可能用“御”比较好,但是为了承接前面,还是观吧)盖万事一理,得之尚需遍历,少小离家老大回吧。
3.道家、拳术皆起自导引术,无他,自然而然。(这点我尚需琢磨)
4.文武之道。文武双修不是哪个老师的强行要求,是文武互相滋养的内在要求,也许这也是内家拳之“内”吧。为师者,自渡渡人,教育的过程也是自我修行的过程,相得益彰乐在其中,非表面苦大仇深的“继绝学,救黎民”。
5. 何处需用劲,则关节断于此处。
6.如宗教之“接引”,具体教学行事,当有机变,当知真假真真之辨。
7.得道多助的新感悟。天心乍现,中阳创始,万物将自化。
2016-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