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30 学拳小记
<DIV>2016.10.30 学拳小记
今天来了不少师兄弟,大家一来就开始各自练拳。 师父昨日刚给井系的学员们指点,今日依然精神奕奕地来给我们教拳。
师父一到,汪家林跑过来:“小凌老师,我最近练十大形,喉咙疼,是什么道理?”打了记踩步请师父看。 师父指了指汪的喉结处,说“一看你打,知你就是会这里疼。”汪连连点头,惊讶地问:“您怎么知道?” 师父说了四个字:“虚领顶颈,四个字怎么写,你知道吗?看过我让晓舟写的文章吗?” 见汪摇头,师父把赵丹拉到身边,告诉他们:虚领顶颈在外界都被写为顶劲,其实是错的,汪就是犯了“顶劲”的毛病,该放松的‘领’没放松,该顶的‘颈’没顶起,松紧不明,前后不分,导致把劲摈死在喉结处,气堵在这里,就会不舒服。 师父把为何是虚领顶颈的道理向赵丹说明了,要她去读一下“虚领顶劲还是虚领顶颈”的文章,以后在练拳的时候要注意。
借此,师父又给我们说了什么是内家拳里的“松”。 这个问题,师父年轻时初次与叶氏太极拳的创始人叶大密老老师见面第一个向其请教的问题,年过八旬的老老师赞其“后生可畏”,把自己数十年的感悟倾囊相告。师父用一个简单的动作,告诉了我们用“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道理来检验放松。师父说太极拳里的掤捋挤按其实都含有掤劲。拳里的松就是要含有恰到好处的掤,掤不够就散了,掤过头就紧了。掤中有松,松中有掤。 因此,拳里的松是练出来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一次不间断的练十大形,打到把多余的力气都用完,使不出拙力,自然会松了。 这番道理简洁明了,却闻所未闻。难怪,师父平时就叫我们练,从来不说你要这里松,那里松的。因为,松不是摆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
因我要教亲子班十大形,为教好小朋友们,最近加强了踩步、四把的练习。师父看了我打的四把,指点了两个问题,做了鹰抓的示范。重新打过的感觉马上就不一样了,也借此体悟到了肩与胯合的重要性。
师父接着上次教过的,指点赵丹水浪拳,从青龙探爪到顺水推舟。赵丹的进步非常快,领悟力也很强。师父重点讲了顺水推舟的路径和用法,讲得十分的透彻,把技击演示给我们看。水浪拳实在精深,我也是第一次有机会那么系统、明了的听师父一记记分动作讲解,顺水推舟原来那么复杂而精妙,之前练得不对,需要重新改过,先把路径走对,再慢慢体会。确如师父所说,这套拳要看视频学好是根本不可能的。趁师父指点赵丹的机会,争取先把水浪拳路径的准确性提高一些,把不清楚的地方弄清楚一些。
有师父在教拳真好,每次都有很大的收获! </DI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