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2016.12.10学拳小记
   凌氏心意六合拳凌氏心意六合拳-凌氏拳艺六合八法拳论坛2016.12.10学拳小记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评估帖子 回复数:12 | 点击数:2278 适合打印机打印的版本 通过电子邮件发送此页面 添加加到IE收藏夹 报告本帖 浏览上一篇主题 浏览下一篇主题 
 主题:2016.12.10学拳小记
柏伟磊


角色: 琢玉轩会员
等级:排长
发帖:50
经验:66
金币:66
注册:2016/11/2
状态:离线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1

2016.12.10学拳小记

12.10学拳小记

今天,在源深体育场,进行了二期班第四次学习,小记及疑问记录如下:

1、摘星换斗之后右脚上提并两手上挑的动作,应该是腕直、双手自下而上挑,两手间距慢慢扩大,在实战中,用于挑开对方双手,然后接双手向下手刀。

2、水浪拳每一招都是基于实战的价值编排串联的,只是实战和健身练的侧重点不同而已,但是练习路径的时候要多从实战的角度去体会。

3、小凌老师说水浪拳的练习和十大形不同,十大形要求每一个动作都不能差分毫,但是水浪拳是可以在练习中逐渐加深体悟的,甚至一开始不用打得太对,如果一开始就打得很对,就缺乏一个逐步的思辨过程,就可能并不知道为什么是对的,这样就容易被外部环境影响,动作反而会从对变得不对。

4、课间,小凌老师提到为什么不能把十大形叫“十大真形”,并且要大家重视并避免犯类似这样看上去细小却严重的错误。一是真这个字,是后来人胡乱加的,十大形就是十大形。第二是有个词叫象形取意,十大形重要的是意,而不是象形取形,不是纯粹模仿动物的动作,所以加了这个真字,意思侧重点就不对了。第三,我们论坛上记录的东西,是要留给后来人看的,所以要严谨,以免误导不懂的外行。小凌老师治学的严谨可见一斑,我辈学拳当以此为标杆。

5、在课后提问环节,小凌老师提到如何健身这个大家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打了一个小溪和长江的比喻来描述不同身体素质和工作、生活环境的人之间的差异。说,虽然小溪的净流量很小,但如果可以维持这样的净流量千年不变,小溪就可以流千年,但如果净流量突然猛增,必然泛滥,小溪就不复存在了。而对于长江来说,净流量很大,一点点的改变对于长江来说,是没有什么感觉的。人也是这样,体质比较差的人,并不是不能长寿,体质很好的人,也并不是一定就长寿,健身的关键是要根据自身不同的身体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和强度,寻求动态的平衡,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标准。类似现在的吃了一碗米饭,摄入了多少卡路里,就要跑多少步去消耗,这样其实是不正确的,因为每个人对食物的吸收消化能力不同,工作和生活的消耗强度又不同,就不能生搬硬套在卡路里这个指标上。我想,这个跟内家拳为己而练的理念是一样的,是内求的,如果是表演之用,给别人看的,那一定不是完全适合自己的,那就容易出问题。真是一理通百里通。

这几次课之后,我感觉学习水浪拳,两周一次的课,给大家留了充分的时间去练习路径,所以最好是在平时自己先看视频把下次课要学的路径学一学,并争取打得稍微熟练一些,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有更多的余暇去看老师是怎么打的,和自己打的做对比。错,错在哪里,该怎么改;对,又为什么对。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思辨的过程,就更容易加深理解。如果课前没有自学,上课的时候精力就都花在记动作上了,没有时间思考,这样进步起来是比较慢的。

小凌老师也说,学水浪拳的时候不怕打得不对,甚至怕一上来就打得很对,所以我想还是比较适合自己先自学的。

另外,今天课后小凌老师提到哲学的问题,我个人的感受,我是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去理解内家拳的,初时会感觉难以捉摸,但今天又明白了一点,除了坚持为己这个指导思想,在路径上,还需要多从实战和技击的角度去检验动作的准确性,不知这样理解是否正确?

最后,还是希望老师们有时间的话,可以给我们上上理论课,武学文练。

                                     柏伟磊    20161210


编辑 删除 发表时间:2016/12/10 20:58:47 IP:已记录
刘侃希


角色:认证会员
等级:排长
发帖:52
经验:80
金币:80
注册:2016/10/10
状态:离线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2

Re:2016.12.10学拳小记

刘侃希2016-12-10

 

今天学拳在源深体育馆,小凌老师评点了我的拳,我记下了这几点

 

  1. 摘星换斗之前的一记,左脚后退,右手往前伸出,右手掌心是向外向后的,不是向前的,同时手伸出去不要太远,要有自然的弯度;然后抬腿抬手,我看小凌老师抬手上来,手指尖是向上的,而不是相对的,是一个要把对手压向我的手臂拨开的意识;

  2. 孤雁出群之后的转身,双手臂要拉开一点距离,两手中指相对,手掌要平,不往前也不往后倾斜,就是要平,好像能托住东西,等到手觉得重了,有东西落下来了,再转身;

  3. 转身之后,两手上下对拉,左手往下的时候,身体也往下一点,然后左手往上的时候,身体再跟着往上一点。这个时候眼睛是向下看的,所谓眼望鼻尖,眼神是放松的,想象一下庙里的菩萨看人的眼神和角度。然后身体向左转,重心在后腿,双手举起,也是中指相对,手臂抱圆,如果前面的动作都打对了,此时会感到中指指尖内部有微微的跳动感,是因为气血到了此处;

  4. 野马追风之后,右手臂要水平地从右方绕过身体到身体正中线,我绕的时候是从腹部旁边绕过去的,这是不对的,要水平地过去。然后左腿独立,右脚提起,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好像抱着一个圆,也是两手中指相对,此时注意右脚的脚趾也要勾起来;

  5. 川流不息,要打出潇洒的气势来

  6. 卧虎听风,要注意眼神,是一种偷听身体后面人讲话的眼神,屁股不要翘起来,还有左手臂伸向前的时候要注意跟左腿保持平行。

 

今天小凌老师说到教拳,有一条我觉得需要记录下来,以后对我教拳以及其他拳教练都有益处:

老师教拳的时候,让学生跟着打,打到学生觉得跟不上了自己喊停了为止,一次不要教得太多。

 

 

需要进一步请教老师的问题:

  1. 小凌老师说我这次打的拳,总的感觉有个问题:刻板,就是认真过了头,有点过了,那么下面应该如何去调整?

  2. 感觉转身、双手上下对拉,川流不息前面一记两手的交错顺序,这些地方还是不清晰,手的方向和位置不很明确,需要继续弄清楚。

 

进一步理解自己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和培养孩子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这两点是不同的,一个对自己一个对他人,但是思想基础是一致的。首先要把自己修炼成幸福的普通人,或者至少认同做幸福的普通人的价值观,才有可能把孩子培养成幸福的普通人。大人修炼自己和培养孩子是同步的,对孩子的培养也是对自己的修炼。大人同时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可以做幸福的普通人的外部环境,这个很不容易做到,因为社会的大环境就是急功近利追求投资回报以出人头地为荣的,只有靠父母的定力和智慧努力去营造了,比如带孩子来学水浪拳,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刘侃希2016-12-10


编辑 删除 发表时间:2016/12/11 14:07:24 IP:已记录
陈清怡


角色: 琢玉轩会员
等级:营长
发帖:329
经验:611
金币:611
注册:2016/9/25
状态:离线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3

Re:2016.12.10学拳小记

2016-12-10 学拳小记:

这次临近结束的时候,小凌老师又重新讲了一下养生和长寿的话题。提出体弱的人不一定短寿,而体格健壮的人也不是必定长寿,是和人的血气有关的。举了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将不同类型的人体的气血比作小溪(老人或体弱之人)和大江(强健之人)。

 

外部环境若不变,涓涓细流的小溪也可以流淌百年。但是如果小溪的径流量因为外部的原因,突然变大则小溪会泛滥。如果一下变小,小溪则又会干涸。这对于小溪来说,都是不好的。

 

老人或体弱多病的人,身体血气如同这涓涓细流,如果能够维持,那就能够长寿。所以,对老人和体弱多病的人,外部环境不好老变,不能总搬家。有的老人移动一下床的位置,就会有影响。就是因为外部环境变了。这些很细微的变化大家感觉不到,但是确实是有变化的。

 

------- 以下部分为个人感想,不一定准确,仅为记录自己的想法 ------

 

那么,我自己的想法,以此类推,对于强健之人和年轻人,现在的血气一如大江大河,但是随着年龄增长,人体血气变化犹如大河由夏入冬,水流量是会慢慢减少的。只是因为人的体质差异,外部环境差异等因素,这种水量的减少,有的人快点有的人慢点,但都不能改变人体逐渐衰老这个自然规律。

 

所以,要长寿就要维持和延缓这个人体血气衰弱的过程。水浪拳的练习有助于促进血气的运行,是长期维持这个水流的好方法。不同于跑步、健身等运动,水浪拳的设计通过手足腰跨的上下起伏和舒缓活动,来推动和促进身体血气的循环,这个过程是不剧烈的,但却能起到舒筋活血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天气再冷,拳打三遍手一定是热的原因。

 

相对于跑步等有一定负荷的体育运动,他们推高气血运行靠的是增加相对的运动量,这个血气的增加,起的快且急,不易控制。比如我自己,就算是慢跑一圈也会气喘吁吁,心跳加速。但这种情况在打水浪拳练习上是不会出现的。那么,对于一条大河,跑步增加的流量,也许是小的,不会有大的影响。但是对于一条小溪,水量控制不好,会可能就会泛滥,冲堤毁坝,适得其反。达不到健身的目的,又何来长寿?

 

所以,对于不同的人需要找到自己适合的锻炼方法,比如游泳、慢跑、快走、做操、习拳等。就算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也要调整自己的锻炼方法,以匹配自己实际的血气运行情况,所谓过犹不及。

 

而水浪拳低强度的运动量和高效率的活血舒气效果,对于不同体质和年龄的人群,都是非常适合的,个人体会是一种从小可以打到老的健身拳。当然,为什么水浪拳的动作编排设计有此功效,就不知道了,也许要从拳的拳理上面去认识了。

 

问题:

1.  十大形的传承能不能讲一下,因为从老凌老师的书上看,不知道白老师和铁臂马毛、买壮图到底是什么关系?

2.  “沉肩坠肘”,晓舟老师说要肘部托着要有下压的感觉,但是还是捉摸不定,到底怎么算沉肩,怎么算坠肘?


编辑 删除 发表时间:2016/12/11 17:51:32 IP:已记录
郭明虎
 


角色: 琢玉轩会员
等级:排长
发帖:59
经验:56
金币:56
注册:2016/11/3
状态:离线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4

Re:2016.12.10学拳小记

2016-12-10

 

身教胜于言教对不对兼及如何理解小凌老师的话

 

今天小凌老师强调了身教胜于言传的不足之处。我觉得小凌老师为什么要强调身教胜于言传不足之处,是因为由于当今社会的应试教育,和中国古代的官吏文化,这些都强化了大家的全盘接受,照办执行的思维和做事方式。而没有用批判的观点,来思考一下别人(古人的)的话语是否正确,是否合理。

 

身教胜于言传在小孩的初始学习阶段,特别是一些生活习惯的养成方面还是很很重要的。例如,如果家长在家里打麻将,玩手机,而让孩子专心读书,这样可能吗?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家长一边打麻将,一边督促小孩去看书。首先,这样的环境,小孩就没有办法安静的看书。其次,小孩看到家长在兴高采烈的玩,而自己要看书,肯定也心理不平衡,不会全身心投入的。反过来,如果家长自己捧本书看,可能不需要他说话,小孩也会模仿着那本书去看。所以这时候,身教胜于言传就是有道理的。

 

但是随着小孩的长大,能力的提高,超过家长的水平。这时候家长的身教就不会起太大的作用。反而有可能身教是错误的了。举一个极端的例子,世界冠军的教练有几个是世界冠军,如果学生都按照教练的身教去做,肯定出不了世界冠军。所以这时候就是言传胜于身教了。

 

所以小凌老师的话是站在一个高度,来辩证的看待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正如他在教拳时候说的那样要放大错误,让学生认识到不足。所以对于小凌老师强调身教胜于言传是让我们认识到这句话的不足之处,并不是全盘否定这句话。这就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编辑 删除 发表时间:2016/12/12 21:10:23 IP:已记录
黎明
 


角色:认证会员
等级:排长
发帖:79
经验:100
金币:100
注册:2016/10/19
状态:离线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5

Re:2016.12.10学拳小记

2016-12-10 学拳小纪:

    这次打拳,我主要是带部分二期班的同学复习水浪拳,及给二期班的陶嘉严补课。在这次教同学的过程中,主要有两个体会:

    第一个,就是上次打拳的时候,小凌老师说到晓舟老师教亲子班的时候,辛苦带打,但实际效果不如让小朋友们,自己反复练、相互学习,来的效果好。我这次带二期班复习水浪拳的时候,除了带打过几遍,主要时间,是让同学打给我看,我按照我的理解,指出其错误。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不过,效率上还是有点问题,毕竟每个人的进度不一样,不熟悉的招式、路径不一样,同一时间,人一多,就有点顾不过来了。

    第二个,识别同学当下最大问题的能力不足。在带同学复习水浪拳,包括给陶嘉严补课的时候,可以发现存在较多的问题。但有些分辨不清,那个是小凌老师之前提到的,应该最先解决的当下的最大问题,常常过于浪费时间在细节问题上。

    因此,一节课下来,因为第一点的因素,效果是有的,但又由于第二点原因,感觉实际的效果,并没有想象中好。


问题:

    能不能大致分一下,学习水浪拳的错误级别,便于助教较快的掌握教学技巧。按我现在的能力,大致分类如下:

1.      方位正确性;

2.      路径:手臂路径 > 步法及腿部路径 > 手部细节动作

3.      沉肩坠肘、

4.      手脚协调:外三合?

5.      内三合?

 


编辑 删除 发表时间:2016/12/12 22:25:58 IP:已记录
收藏帖子 | 取消收藏 | 返回页首 
凌氏心意六合拳 - Powered By BBSXP
Copyright 2006-2007
Powered by BBSXP 7.00 Beta 1 ACCESS © 1998-2006
Server Time 2025/5/5 2:4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