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拳小感——林正翔 学拳小感
凌氏艺海总第四期
作者:林正翔 2014-5-30
心意拳,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据传为宋代名将岳飞所创,练此拳,可强身健体,锻炼意志,防身自卫。
拳为好拳,问题在如何把拳练好。好的老师,坚持,谦逊的心和天赋悟性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最难能可贵的还是坚持。
因为难以坚持,现在的学拳练拳的人越来越少;因为难以坚持,现在的学拳学的精越来越少;因为难以坚持,中华武术的精髓就更难传承下去。
为什么学拳练拳的人越来越少呢?首先,我认为在物质生活水平日益发达的社会中,大部分的孩子们是在温室环境中成长的,通常比较娇生惯养,吃不得苦流不得汗。而练武又是要在无尽的汗水中才能磨练出来的,所以80后90后的一代人不愿选择吃苦受累。第二,现代社会中的灯红酒绿,吸引青年的事物太多了,打游戏,泡吧,沉迷于网络····这些事物容易让人花费大量时间于此,而且这些大多数都缺乏意义,浪费时间,不知不觉间挥霍掉了他们的青春。第三,由于通讯手段发达,各种事物逐渐国际化,武术亦是如此。现如今,大街小巷的皆可见到跆拳道,泰拳等等的广告。很多人被广告所吸引,慕名而去。反而我们的武术比较低调,很多厉害的武术家们隐隐于市,使得很多人不能真正了解中国武术的厉害之处。
现在还是有很多人在学拳,有的人坚持下去了,就成为了武术大师。有些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学不到武术的真谛。中国的武术,需要慢慢去品味其中奥妙。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没有恒心,没有坚持,只能学到他的皮毛。学拳之难,并不在于学,而在于练,因为武术不是一蹴而就的东西,需要沉醉于此,如果自身不能融入其中,就很容易就半途而废。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一个人的修为程度高低,在于他肯为拳付出多少,“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同样的师傅学生也会良莠不齐。学拳易,而精不易,俗语有云,“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或许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才有可能把拳学精。
或许很多的中华武术已经随着岁月而消散,使我们没有机会看到学到这一民族瑰宝。文武不同,学文可以依靠书本获得知识,而武功却必须手手相传。我们的心意六合拳也有近千的历史,感谢师傅前辈们始终如一的坚持,才使得我有机会学到真正的拳法。在上次的武术交流会上,对于埋在我心中的困惑,练了几十年心意拳的柳家明教练给了我一个答案:是什么力量能让他坚持几十年如一日的练拳道路?他心中的坚持力量源泉是什么?他说,他只是想要把前辈的拳,原原本本地传承给下一代,不要像其他的拳,越传越失去本来的味道。
传承,是他心中的力量!这句话给了我前进的动力,也会在我以后迷茫,懈怠或者是在将要放弃时,给我鼓励。
心意拳,就像一杯好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刚喝起来很苦,但是后有回甘。就像我们练拳的时候,虽然练拳的时候很累很辛苦,但是回味无穷。
武术之道,博大精深,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