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氏心意六合拳 ( http://www.lsquanyi.cn/bbsxp/Default.asp ) -- 六合八法拳论坛 ( http://www.lsquanyi.cn/bbsxp/ShowForum.asp?ForumID=11 ) --- 行百里者半九十 ——水浪拳第四期视频集训半程回望 ( http://www.lsquanyi.cn/bbsxp/ShowPost.asp?ThreadID=2384 )
作者:晓希 行百里者半九十 ——水浪拳第四期视频集训半程回望 从3月15日到9月13日,七段拳、点评与订正共14次课,上半套的学习到此告一段落。这一路是学员们的修习,也是我作为主讲的一番磨炼。此刻回望已走过的路,希望能更清楚看见自己,也更明白接下来该如何前行。 学会取舍,课堂节奏渐入佳境 起初上课时,我总想面面俱到,看到什么问题都想点出来。第一堂课后,王毓同学在群里写到:“在一个小时的课程中得到5处问题的指正和3处动作的肯定…我想我是收获最大的一个。”读到这些话,我在欣慰之余,也生出反思:或许自己讲得太多?从第二次课开始,我试着先把问题分类,除了重心、方位、起伏,再分动作大、中、小,再分外与内,然后挑出最迫切要纠正的部分。在十多次课的实践中,逐渐对取舍找到一些感觉,学员更易接受和消化,课堂的轻重缓急也渐渐有了分寸。
差距如镜,亮点作炬 视频课最大的好处,是能把动作同屏并观,差距一目了然。我在备课时,把学员的问题动作与教练的标准动作并排剪辑到一起,让大家更直观地看到不足。李俊玲同学就说:我不拍视频时,总是自我感觉良好;一旦录下来再对照,就能立刻看到自己的差距。这就像照镜子,让人既惊讶也服气——差距看得清楚,改进才有方向。
除此之外,我还尝试了一种新的方式:为初次参加视频集训的同学制作“集锦视频”。我把作业视频里每一记拳打得最好的同学的片段摘取出来,再串联成一套完整的拳路,在课堂上播放,请大家欣赏,并逐一说明我为什么选取这些动作。亮点的呈现让每位学员增强信心,保有继续学习的热情。回想我当年初学时,正是因为老师不停地肯定与激励,才让我始终满怀信心地前行。如今我走到讲台前,也愿把这份鼓励传递下去,使学员在看到差距时不气馁,在看到亮点时更自信。
多层同堂,摩石相砺 视频集训的特点还在于同一课堂里既有新学员,也有5年以上、十年以上的老学员。这样的格局,对老师是挑战,对大家是机会。我把同一记拳不同层次学员的演练,剪辑到一起,摆在屏幕上并排一看,问题和亮点都很清楚。对学员来说,这有“为资为师”的双重效果:见不如己者为“资”,警醒自己别犯同样的错;见优于己者为“师”,当下就有了学习的方向与目标。王国燕老师也记述:“课堂上…重点讲了‘声东击西’这记拳,学员如何打出符合拳理要求?为师如何教?展开了讨论。”大家其后各抒己见,从打法到教法都有碰撞,也都有收获——前面是“镜子”的作用,这里更像“磨石”,彼此摩砺中,疑惑得到消除,拳艺得到提升。 坦诚教学,求真不伪 肖师常教导我们,做老师第一要不虚伪,第二要不骄傲。我一直提醒自己要把这种心态带进课堂。侣途在小结里写到:“让我触动的,是晓希教练面对疑惑时的“不掩饰”。好几次视频集训中,针对几记动作…她坦诚自己…仍有不确定,当即…联系资深教练请教,直接在集训中讨论、补充教学。…真正的传承者从不是“无所不知”的权威,而是敢于承认局限、始终保持求知欲的“同行者”。这种谦卑,比任何精湛的技法都更有力量”读到这些,我很欣慰。这正是我内心一直坚持的:不卖弄,不矫情,实事求是。随着课程渐次深入,我愈发体会到这一为师原则的分量。以往虽也力求如此,却未曾深切自觉;而今心中更添笃定,自当在往后的教学里持守不移。 严谨扎实,延续传统 严谨扎实,一直是凌氏拳艺的优良传统。我从肖力行老师的言传身教里体会很深,在前几期视频课老师们身上也看得很清楚。到我这一期,我就顺着这条路继续前行。备课时,我先细看每位同学的视频,接着把每个人关键节点的得失,简要写下来;随后再剪辑同屏对照的片段;最后在课堂上按要点逐一讲解。目标是把我看到、并且认为对同学有帮助的点,清清楚楚列出来。侣途在小结里写到:“从固定的集训时间、提前发布作业,到课后逐人反馈,没有松散的应付,只有‘把每一步走扎实’的严谨;没有‘我懂了就够了’的浮躁,只有‘相互印证、共同进步’的谦虚。”不少同学都说,每次提交作业,课上都能感到老师对细节的严格要求,因此不敢懈怠。看到同学们的订正作业大多有明显改善,我很欣慰。同学们的这些反馈也让我确信,这份坚持是值得的,我会一直延续下去。 差异与精度,因材而施教 以前我常常只记得最高的标准,心里浮现的都是老师亲自示范时的模样,于是下意识就拿那样的高度去要求所有人。但渐渐发现,这是个误区。拳不是一把尺子能量清的,它是一种流动的身体艺术。初学者有初学者的样子,中等层次会更精细、更有韵味,更高层次才渐入有境界之地。肖力行老师在《答“日月同辉”打法差异的问题》一文中说:有人停留在最初学的打法,有人勤奋于钻研随着时间逐渐改进,有人因始终跟随本师而定型成熟。“差异只是精度问题,不是对错的问题。”这段话让我深受触动。真正的教学,不是把最高层次的要求一股脑压到每个人身上,而是要分清阶段,设定与之相称的要求。这是因材施教的又一处具体表现。此后我开始尝试从‘初学之态’、‘渐进之姿’到‘成熟之境’,以不同标准来观照学员。一直在摸索之中,似已隐约体会到一些脉络,但远未到得心应手。在下半套的教学里,我会继续细细琢磨和学习。
初试点拨,方知路远 对于指导拳脚动作与路径,我已渐渐熟练;但在意识与气势的点拨上,还远未入门。第十四次课上,我试着把讲解提升一层,从“意”与“势”的角度去引导同学。课后我也与几位学员交换了意见,却只有一位同学察觉到讲解的变化。这说明我远没摸到门路。老师常常寥寥数语,就能直指学员意识的要害,让其行拳整体跃升,那是我遥不可及的境界。但这一次尝试已经迈出了第一步。肖力行老师常常勉励我们:“有了改进的意识,才可能有提升。不论打拳还是教拳,都是如此。”有了想提高的意识,才会不断去摸索;在摸索中,方法才会渐渐浮现。我深以为然。如今只是初试,已知其路远;愿在不断尝试与反思中,一步一步,走向更高的境界。 结语 这半程走来,我最大的收获,是清楚地看见了自身的不足,也由此明确了今后改进的方向。感谢老师的厚爱与指点,感谢团队给我锻炼的平台,也感谢全体学员们的信任与认真投入。同时,还要感谢向雪助教与任敏师妹在幕后对我的协助。
下半套课程即将开始。古人云:“行百里者半九十。”前路犹长,愿与诸君共勉,共同求索。 <div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overflow-wrap: break-word; color: rgb(68, 68, 68); font-family: "Microsoft Yahei", Tahoma, Helvetica, SimSun, sans-serif;"> </div><div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overflow-wrap: break-word; color: rgb(68, 68, 68); font-family: "Microsoft Yahei", Tahoma, Helvetica, SimSun, sans-serif;"> </div><div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overflow-wrap: break-word; color: rgb(68, 68, 68); font-family: "Microsoft Yahei", Tahoma, Helvetica, SimSun, sans-serif;">晓希</div><div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overflow-wrap: break-word; color: rgb(68, 68, 68); font-family: "Microsoft Yahei", Tahoma, Helvetica, SimSun, sans-serif;">2025.09.26</di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