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历程之传真
- 凌氏心意六合拳 ( http://www.lsquanyi.cn/bbsxp/Default.asp )
-- 心意六合拳论坛 ( http://www.lsquanyi.cn/bbsxp/ShowForum.asp?ForumID=5 )
--- 二十年历程之传真 ( http://www.lsquanyi.cn/bbsxp/ShowPost.asp?ThreadID=527 )


作者:王国燕
发表时间:2013/3/30 11:58:37

二十年历程之传真

 

    白天在单位忙得连轴转,晚上回到家,再忙总要抽出点时间来阅读纪实散文《男人之歌》,书中记录了全弟从1991.12.11到2012.9.9的心路历程,外表内向的他,内心情感相当细腻,善解人意、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每一篇短文都是他的人生感悟,值得细细品味,这是一篇值得我们珍藏的好书。

    

   书中说“人们给刘君哪怕一丁点儿,他总是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方式返回,而他给予别人再多的帮助好像多是理所当然......”我在刘君身上看到了全弟的影子。老师、师兄弟、朋友有需,只要他力所能及,他总是鼎力相助,大到解决就业、寻医问药等等,小到门内琐事,哪怕工作再忙,他总抽出时间,记在心上,设法解决。

    

    拜师学艺的几十年间,他对凌老师的情,犹愈骨肉,每年总精心策划凌老师的生日,也使众师兄咸得其谊。他总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去探望年近百龄的凌老师,而老师有事,首先想到的也是他,难怪小凌老师称他“是吾弟”。

 

小凌老师说:团队里决定的事,大家有看法和意见,都可以与全弟反映沟通,全弟认为确实需要改正的,我会立即照办。他无愧小凌老师授于的“凌氏沙龙监事长”的称号,是我们的皋陶

 

作为沙龙一员,每个人的能力大小不一,在分享他付出的同时,也铭记着他的这份情谊。

 

全弟:我们沙龙为有你而骄傲,我们也是你的后盾、你的兄弟姐妹,在你需要的时候,我们会在你身边,给你全力支持。

[此帖子已被 王国燕 在 2013-3-30 12:13:42 编辑过]


作者:于一碧诗
发表时间:2013/3/31 19:51:31

八位著名记者、作家对《男人之歌》的点评

朱全弟的散文,有记者的锐利,有作者的灵动,更有对日常生活的可贵的感悟力和洞察力。于是,他的作品超越了一般的新闻性,颇能吸引读者。

——雷达

 

文成于思,丰在勤,贵在真,厚在识,美在智。善于心灵散步的文化人,会有两样收获,一是散文,二是散心。

——曾元沧

 

佳思忽来,文能下酒,豪情骤起,剑可助人。

——季振邦

 

为人充满侠肝义胆,为文充满浩然正气,在上海作家中,全弟堪称唯一。

——彭瑞高

 

作为上海一个优秀的记者型作者,朱全弟有着完全属于自己的独标一格的文字风格,他抒情,但心中装着沉重的民生,他纪实,但又有那份凌空蹈虚的飘逸,在仰望头上灿烂星光的每时每刻,他是如此深切地感觉着脚下土地的全部悲凉和光荣。

——王维铭

 

全弟的正直、任侠和善良,远甚于他的写作。

——胡展奋

 

全弟的散文,一如他抛向人生的美好弧线,带着他所有的努力和希望,成为他生命中珍贵的一部分。

——强荧

 

一方面是作者崇尚的自由气息,一方面是表达的准确与沉稳。。。。。。力量自然显现,如行云流水。这是岁月的积淀,人格的锻造,才华的高峰。

——南妮

 

[此帖子已被 于一碧诗 在 2013-3-31 19:52:48 编辑过]


作者:于一碧诗
发表时间:2013/3/31 19:54:24

摘自2013年3月19日新民晚报

[此帖子已被 于一碧诗 在 2013-3-31 19:56:15 编辑过]


作者:蓝蝎子
发表时间:2013/4/1 15:37:18

一本好书,如同一杯好茶,我喜欢慢慢欣赏,慢慢品尝。朱先生的文章,纪实而生动,时而将我带入曾经的岁月,有坎坷、有欢笑、有无奈;时而将我带入世界各地,山水有情,情怀天下。“交友带三分侠气,做人存一点素心”。合上书本,脑海中突然跳出这两句话来,也许这就是晓舟妹妹所说的侠骨柔情吧。

被朱先生豪情感染,找出家中最大一支狼毫,蘸足墨汁,写下“风华正茂 峥嵘岁月”八个字。写字需要心情,什么样的心情写出什么样的字。我忽然觉得今天字体的风格与往日大不一样,虽然写得不好,自己看着也不甚满意,但力量比以往大了许多。

 

我刚刚看到“我心中的虎跳峡”一文,去年十一月,我刚去过虎跳峡。因为不是雨季,虎跳峡没有朱先生文中那种咆哮奔腾、乱石穿空的震慑之美,但也足以令我惊叹。站在栈道上,望嶙峋巨石,只感到自己渺小如细尘。其实相对茫茫宇宙,这些在我眼中擎天立地、雷霆万钧的巨石,又何尝不是涓埃之微?

[此帖子已被 蓝蝎子 在 2013-4-1 16:58:14 编辑过]


作者:天阙
发表时间:2013/4/2 17:17:32

 

纪实散文集《男人之歌》作者简介:

 

1956216日出生于上海,上海南汇人。大学本科,法学士。

 

1977年至1993年,当过建筑工人,炼胶工人,中学校工。

 

70年代拜一代心意六合大家凌汉兴为师,至今为凌师所倚重的入室弟子。

 

198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夜大学。

 

19937月才正式成为一家体育报纸的记者和编辑。次年4月调入《新民晚报》社,开始采写体育新闻,接着转到经济领域当记者至今。

 

1985年起发表作品。翌年有短篇小说处女作《一个代理检察员的自述》,获1988年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市文联,《解放日报》,《文汇报》和上海市总工会联合征文优秀处女作奖。

 

1987年记实小说《上海S.C总部在波士顿》,获《萌芽》文学奖,

 

1995年报告文学《亦真亦假气功界》获《海上文坛》优秀作品奖。

 

散文曾获《解放日报》“朝花”征文优秀奖。各种期刊报纸获奖若干。 

其中《男人之歌》被收入《上海作家百篇散文》一书。 

 

2000年报告文学《第四个领域》著作出版。

 

2001年散文和摄影集《怀旧苏州河》(与人合作)出版,还在台湾出版。

 

2008年被聘上海嘉定武术学校客座教练。

 

2011年被聘上海嘉定武术学校顾问。

 

2013年散文集《男人之歌》著作出版。

 

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作者:凌氏心意沙龙
发表时间:2013/4/3 15:50:31

 

[此帖子已被 凌氏心意沙龙 在 2013-4-3 15:52:38 编辑过]


作者:于一碧诗
发表时间:2013/4/14 21:19:24

渐行渐远的男人情怀

 

作者:王茹辛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情怀理想一样,在一场场现实风雨的冲击下变得零落不堪,至多是年轻人话语里无心的调侃,或是年长者一句难忍的慨叹。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男人这个词退回到了它本身的意义,仅仅指称一种性别:在大多数时候,它不再代表刚性的风范,更不再与某种情怀相连。
  但无可否认的是,在我们的文明史上,在我们每个人普普通通的生活历程中,都曾出现过真正的男人情怀。那是对肩头责任的担当,对世间万物的深情; 并非总是轰轰烈烈,却足够温暖和坚定———正如《新民晚报》记者朱全弟在他的散文集《男人之歌》(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中所展示的那样。
  三十多万字的随笔文章,跨越二十年的生命时光,从身边的小事写到社会的大事,从平凡的命运写到沧桑的变迁,也从当下的见闻感受,写到过往的记忆思念。这是一个男人的笔触,不华丽、不矫饰,看似冷静客观的表述之下却饱含情感与哲思。正如作者自己所言,这是在情绪敏感、内心丰富的岁月里所写出的篇章,让他本人,也让更多人体会到幸福和苦难,包括落寞,都是一种沉淀的财富
  在很多女人眼里,男人总是粗线条的:大大咧咧、不拘小节,对一些生活细微处缺乏认真的体察。但朱全弟却并非如此:《男人之歌》 有两大部分都集中写到了他对平凡日子里的点点滴滴,以及身边家人悲欢离合的深挚感受。这绝非是林黛玉式的悲秋伤春,也不是少不更事的强说愁绪,而是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记叙,在丰富而令人感动的细节中表达一份笑中带泪的无奈和感伤。
  1992年和1993年,朱全弟以笑脸为题各写了一篇文章,二者都和他的女儿有关,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心境。在1992年的《笑脸》中,他描写了女儿托儿所的老师们给予他的笑容,那是不求回报的笑容,也是无私付出的笑容。作为一介书生的他无以为报,只能写文章来表达感激;可是在1993年的《最后的笑脸》中,作者的心情却开始变得沉重:此时她的女儿面临上幼儿园,而社会上却对此广收赞助费。面对这样无厘头的狮子大开口,他深感当初笑脸之无力。当物质利益慢慢变得高于一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体谅却在一点点丧失。类似的题目,迥异的内容,两相映照下令人不胜唏嘘。
  出于多年记者的职业本能,朱全弟关注的目光总是投向身边的同事朋友,投向普通老百姓,甚至那些挣扎在都市边缘的小人物。他与他们交往,与他们对话;他尽力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在其中寻求到共鸣。他记录的态度是冷静的,而投入的情感却是真挚的———即使是面对屈辱,他也展现了一个男人最大的体谅和容忍。
  《看门人》一文写到了这个卑微的职业和它的从业者所处的状态,更因为它曾是作者自己的写照而显得格外真实。这原本是社会上极其不起眼的一份工作,竟然也会拥有微小的权力,但这权力又是何其可笑呢?只有真的当过看门人才会懂得,被轻视与被损害才是他们的常态。作者并没有一味责怪看门人的举动,而是以相对积极的态度指出看门之中有学问看出名堂来得以升迁者,也大有人在。所以,生活有时候即使卑微,也未必绝望。
  街头、饭馆,随手打开的一扇窗,作者都能由此窥探到普通人最易被忽视的一举一动:以温暖笛声求钱为母亲治病的中年人,主动替没带钱的妇女买票的小伙子,或是在饭馆里只吃白米饭而不接受别人施舍的老人……朱全弟对他们怀着深深的同情。这耳闻目睹的一切又促使他展开思考:关于乞讨的制度,关于陌生人间的无私帮助,关于独立自尊的人格。他并没有沉溺在这些情绪中,而是将这份思考与笔下的故事融合,造就成文章的深沉厚重之感。
  血性,这是朱全弟在书中常常提到的词:既是对自己的定位,也是对这个时代男人精神的期待。他自己曾反复述说,年轻时最大的两个职业愿望是乒乓球和当兵———这也是在阳刚与阴柔还很确凿无疑的年代,男人们最普遍的愿望吧。
  或许因了这份深藏心底的情怀,作者不惜笔墨、单列篇章来尽情抒写对血性男人的歌颂。散文《男人之歌》与他一贯的风格不同,笔触横跨上千年,穿越古代与当下,以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事例解读关于英雄的意义。如果说其貌不扬但气节长存的晏子、壮怀激烈而千古留名的楚霸王呈现了古典的无畏与尊严,那么志向远大、最终为登山梦想付出生命的普通青年,愿意为百姓代言、具有非凡人格力量的经济学家吴敬琏则彰显了新时代的男人风范:那是智慧与勇气相融的一往无前,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定从容。
  然而,朱全弟并没有止步于此,他的思虑与眼光由外表而内心、由个人而社会,抵达了更深远的地方。在 《死是难忘的》、《遗憾》、《生死两界歌一曲》、《生命的挽歌》等文章中,他坦诚地描写了自己在面对死亡时的心态,更真挚地记录了援藏干部将生命奉献于高原的赤诚;与此同时,他也怀着内疚而又自省的心情,为一个花季少女的逝去而感慨,为自己对良知的坚守而欣慰。
  这一系列的见闻与感受都从生与死的缝隙中生发出来:经历过死,所以更热爱生。有一些死亡源于崇高的信仰和付出,有一些却能给予我们最深刻的教训。无论如何,生死大课都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要上的,更是每个男人炼成勇敢无畏、修成宽厚坚韧的必经之路。对于作者而言,正因为有了这些脚踏实地、痛彻心扉的体验,才有他后来立于高山之巅、目睹无垠星空与无边原野时的万丈豪情。
  纵观整本集子,虽然这是作者的第一部散文随笔作品,却集中反映了他半生的历练、观察与体悟。这是坦诚动人的内心表白,也是对往昔时光的怀念,对当下人事的反省。但最重要的是,那些长长短短的篇章生动体现了人与世界、人与命运、人与人的关系,而其中蕴含的有力呐喊和深情观照,却印证了真正的男人才能具有的双重情怀。
  一曲率直而动人的男人之歌,唱给过去的峥嵘岁月,也唱给这个时代,以及这个时代即将走向的未来。

 

摘自2013412日文汇读书周报

[此帖子已被 于一碧诗 在 2013-4-14 21:23:21 编辑过]


凌氏心意六合拳 - Powered By BBSXP
Copyright 2006-2007
Powered by BBSXP 7.00 Beta 1 ACCESS © 1998-2006
Server Time 2025/8/2 0: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