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氏心意六合拳 ( http://www.lsquanyi.cn/bbsxp/Default.asp ) -- 心意六合拳论坛 ( http://www.lsquanyi.cn/bbsxp/ShowForum.asp?ForumID=5 ) --- 从踩步中感悟肖师教拳的门道 ( http://www.lsquanyi.cn/bbsxp/ShowPost.asp?ThreadID=611 )
作者:晓舟 从踩步中感悟肖师教拳的门道 上周日我打踩步,师父看后只说了一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我头一低,决心回去勤练。 本周日我打踩步,师父为我指出了两点: 1、左右两边打得不一样。 我打的时候自己也觉得不一样,可是我就是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又打了几遍,仍旧改不过来。还是师父帮我指出了原因:动作一的时候手的意识太重,导致无法放松,整体僵硬。我恍然大悟,原来这里越是打不好,就越紧张,越紧张也就越打不好。如此岂非南辕北辙?好在有师父的指点,才不至于让我走弯路。 2、出劲那记打得还行。 因为我打的时候根本没考虑出劲的问题,所以当时师父一说,我完全没反应过来,真的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以前师父也从来不和我讲发劲之类的。回去之后自己一遍一遍地琢磨,突然想明白了,原来还是这句话“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通于脊背,形于手指”,姿势对了,路径对了,动作打标准了,练到能一气呵成,劲就自然到了。 经此指点,我清清楚楚地知道了自己接下来要努力的方向:哪里要巩固,哪里可提高,哪里需改进。 我越来越能看懂师父教拳的门道,教拳最难的是火候,所谓的“一点就通”最关键的因素其实并非学生的悟性,而是老师懂得何时点、对谁点、点何处。愈发感激和佩服师父的传授,在拳上,师父说的每句话都是经过无数次地反复推敲、仔细考证和亲身实践所得出的真知灼见,至理名言!虽然不知道会有多少学生能真正懂得、体会和珍惜,但是我会倍加努力,不辜负师父的期望与恩情。 [此帖子已被 晓舟 在 2013-8-18 23:57:41 编辑过]
作者:于一碧诗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通于脊背,形于手指”,一语中的! 这次报名参加标准动作的选拔,让我对这句话的感性认识更深入一步,也真正体味到十大形的无穷奥妙和魅力,后悔没能从一开始就认真去练十大形。 由于没认真对待,有些动作已形成坏习惯,纠正起来颇为吃力,收势的扑劲,单练时自我感觉尚可,却每次在肖师面前演示,总被摇头否决,与肖师同步录像进行对照,终于发觉错误的动作原于违背上述最基本的拳论,经过苦练后,上周日终于把坏习惯修正了过来,得到肖师点头认可,这记点头可谓来之不易啊。 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要好好巩固,力求规范,不能让错误重犯。
[此帖子已被 于一碧诗 在 2013-8-31 10:00:47 编辑过]
作者:晓舟
作者:于一碧诗 推荐并点评晓舟的一篇佳作 ------ 文/于一碧诗
上周日我打踩步,师父看后只说了一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我头一低,决心回去勤练。 点评:一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一看便知,最近没好好练过。学拳不练功,上不了层次,就没什么好多讲。不虚假,不卖弄,非真师不能为! 徒弟一听便晓,头一低,知不足,下决心,好弟子。 本周日我打踩步,师父为我指出了两点: 1、左右两边打得不一样。 我打的时候自己也觉得不一样,可是我就是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又打了几遍,仍旧改不过来。还是师父帮我指出了原因:动作一的时候手的意识太重,导致无法放松,整体僵硬。我恍然大悟,原来这里越是打不好,就越紧张,越紧张也就越打不好。如此岂非南辕北辙?好在有师父的指点,才不至于让我走弯路。 点评:良医者不但能看出问题,更能对症下药。一语中的,言到病除。非名师不能为! 徒弟一听即明,举一反三,高徒也。 2、出劲那记打得还行。 因为我打的时候根本没考虑出劲的问题,所以当时师父一说,我完全没反应过来,真的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以前师父也从来不和我讲发劲之类的。回去之后自己一遍一遍地琢磨,突然想明白了,原来还是这句话“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通于脊背,形于手指”,姿势对了,路径对了,动作打标准了,练到能一气呵成,劲就自然到了。 经此指点,我清清楚楚地知道了自己接下来要努力的方向:哪里要巩固,哪里可提高,哪里需改进。 我越来越能看懂师父教拳的门道,教拳最难的是火候,所谓的“一点就通”最关键的因素其实并非学生的悟性,而是老师懂得何时点、对谁点、点何处。愈发感激和佩服师父的传授,在拳上,师父说的每句话都是经过无数次地反复推敲、仔细考证和亲身实践所得出的真知灼见,至理名言!虽然不知道会有多少学生能真正懂得、体会和珍惜,但是我会倍加努力,不辜负师父的期望与恩情。 点评:拳者武艺之功也,一层功夫,一层境界。师者技艺之功也,能做到掌握火候,一点就通,其技神乎其神,非大师不能为! 徒弟能就有道而正之,触类旁通,英才也。 全弟师兄曰:小凌老师武术史上之奇才!达达师弟说;晓舟是青年中万里挑一的俊才!笔者以为评得其纲纪。 真师,名师,大师,以仁者之心授徒;好弟子,高徒,英才,以诚者之心感悟。 此师徒俩颇有些孔子与子贡对话时的情景。 [此帖子已被 于一碧诗 在 2013-9-23 21:18:04 编辑过]
作者:万桂云
作者:晓舟 那日师父训诫“拳不离手”,自此再不敢偷懒。除了原来就天天练的水浪拳外,踩步摇闪把也成了我日练的必修课。 每次打十大形时,谨记师父对我的耳提面命,“你是女子,我不要求你十大形打得多好,但有我在教,你应该要求自己打到最标准。” 五年来,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如何发劲,师父也从来不去讲要如何如何地打出劲。我严格按照师父的指点练踩步,时时处处用“标准”去量,踏踏实实作“筑基”来练。然而,这段时间的练拳却让我感觉到随着肢体越来越松,腰胯越来越灵活,练踩步时常常会有一股劲自然而然地由内向外涌出。由此,让我对“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通于脊背,形于手指”有了更深一层的体悟。正如师父教拳一贯强调的,刚开始学就要把“形于手指”做好,手形不对,拳就不对。等练到一气呵成,自然发劲,此时一记拳打出去则必然“形于手指”,根本就不用去想。正所谓一枝动,百枝摇;四稍齐,内劲出。 感谢师父的指点和训诫,让我在学拳的道路上不走弯路,功夫日进。放两张这二日练拳时所拍的踩步拳照,不断自检,不停自勉:把十大形打标准!!! 晓舟 2018.6.12
作者:晓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