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氏心意六合拳 ( http://www.lsquanyi.cn/bbsxp/Default.asp ) -- 六合八法拳论坛 ( http://www.lsquanyi.cn/bbsxp/ShowForum.asp?ForumID=11 ) --- 20170121学拳小记 ( http://www.lsquanyi.cn/bbsxp/ShowPost.asp?ThreadID=889 )
作者:郭明虎 郭明虎2017-1-21
今天的学拳时间,由于王老师参加公司的重要会议没有能够到学习场地教学。小凌老师借着这个机会,让大家演示给他看,正好指出大家的不足。
印象深刻的有两点。 第一点就是在指导张耀东的起势。当两手按揉丹田后向左伸出,此时要保持两足不动。当两手掌相对再次上摆时,右脚跟微微抬起,然后两手掌向下按的时候,右脚顺势向左转动。
第二点就是我打给小凌老师看的那几个动作。在鸿雁双飞,前面两个动作,即当身体转动180度时,原来是两手直接放在胸前转过来的。小凌老师纠正为:两手掌心向上,放在头部上方,完成转身动作(我猜测这样是可以用来击打敌人头部)。
结束训练后,小凌老师跟大家讲了一些关于心意拳传承的问题,由于门派的问题,现在有很多人打着知识产权的幌子来限制别人发展或者牟利。所以凌氏拳艺不要随便引用别人的视频,照片,以免引起官司纠纷。 在提问的时候,我问了一下为什么十大形和水浪拳都是心意拳,小凌老师说会在合适的时候解答。
作者:刘侃希 学拳笔记2017-01-21 今天阳光灿烂,蓝天白云,我们还是在源深体育中心学拳。 上节课我先跟着晓舟老师在亲子班学习水浪拳下半套,老师反复领打、讲解每个动作,力图让每个孩子都能明白和跟上,孩子们学得很快,今天已经学到了风卷残云,比我当初学的快多了。我跟着孩子们后面学,把所有动作再重新学一遍,感到又体会到了很多新东西。一个转身扫腿的动作我始终做得不好,还要继续观察学习。狸猫扑蝶,上面的手不动,下面的手翻上来。抽梁换柱,腿是前三后七,重心在后腿,前手是荷叶掌。转身时左手从头顶上下来,右手同时翻掌朝外,然后拎起双手到风卷残云,两手要在一个平面上,在眼睛前面的位置,换手的时候要转腰,不是只是转手臂。晓舟老师教孩子们真是充满了爱心和耐心,一遍一遍地示范,一遍一遍地讲解,不辞辛苦,不怕麻烦,浑身闪耀着母爱的光辉,令人尊敬。 今天国燕老师不能来,一期班二期班都是小凌老师带的,两节课中间都没有休息,一直连着教下去了,大概要把小凌老师累坏了。下节课小凌老师先给我纠正上次学的拳。我还是有很多细节做得不到位,列举如下:1)闭门推月后的转身,右手臂挥动和左手左腿的转动不协调;2)顺水推舟,手不应该伸出去太远,第二个顺水推舟,左手不应该从面部划一个大圈,应该就是在要腹部转手;3)驽马回头之前,双手向上提前到耳边的动作,和前面摘星换斗之后手提起来的动作一样,是手从下面提越往上越分开,手翻起来到耳边再插下去。然后小凌老师教了我新动作:1)高山流水后面接的动作,第一记,左手要挡在面部前,不好伸得太远太前,右手要平着从胸前伸向前,意思是左手挡住对方对自己面部的进攻,右手直击对方,右边骨头再往左边转一下,有一个蹲下再起来的意思,那是最好不过了。我的两只手都伸得太远,既不能护住自己,也不能击打对方。2)童儿送书,想象是孩子把书送给大人,所以是高高举起,起码要举到鼻子的位置,我举得太低了在肩膀部位,是不对的 3)两记童儿送书之后,我的手的动作完全是乱七八糟的,应该是两手拉开,右手收到胸前,左手伸向左前方,然后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交叉,变成右手伸向前方,同时左手翻掌伸到右肘下 4)樵夫担柴之后,右手不要落下来,而是向上向前挥出,同时左手握拳翻转,掌的一面朝上,然后右手再划一圈伸向前,左手要压下来,把对方袭过来的手臂压下去,同时右手击出去,这个就是天官指星,注意左手在右手下,但是要上下隔开一段距离,而不是左手靠在右手臂下。 每次小凌老师指点我,我都觉得自己毛病太多,懂得太少,所以说拳无止境,越学越觉得自己差得太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努力,再努力! 课后小凌老师做了简单的讲话,说我们这次没有问题问,是正常的现象。学拳人一般开头会有很多很多问题,然后慢慢就没有问题了,然后过了一段时间,问题又多出来,这个时候的问题就比初期的问题层次高多了,会自己发现当初有些问题没有必要问。关于心意六合拳和心意六合八法拳之间的关系,小凌老师说以后会专题回答。并且以后会安排一些理论课,把一些历史渊源,给大家讲一讲。 刘侃希
作者:刘运杰 功夫需自修 小 第三个好像是 后边的顺序记不清了,小 临近下课时,小凌老师为我们回顾了心意六合拳的历史,不得不为小凌老师的智慧所折服。他讲到,功夫是要来练的,不练,功夫不会到你身上的,我又不能把功夫直接传给你。凡是只能显得功夫特别厉害的老师,而不能教你正确锻炼方式的老师,基本都是不合格的。真正的老师,是指点你怎么练,指出你的问题,通过自己而有所收获。诚哉斯言!大道至简,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功夫只有不断操练,体会和验证,才能进步,才能有所收获。世间的值得追寻的东西,大概都是如此,愿自己能持续练拳,有所斩获;同时感到庆幸,能得到小凌老师的教诲,回顾近半年来,学拳有点收获,收获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最后,祝小凌老师等三位老师新春愉快!祝同学们新年快乐,假期中坚持练拳!
[此帖子已被 刘运杰 在 2017/1/25 22:19:15 编辑过]
作者:刘飞 学拳小记——刘飞2017-1-21 今天去源深体育馆学拳,跟着小凌老师练习了上半套的前段,不是二期学员练习的新动作,而是每一个人打一段,相互评鉴有没有错误。我自己看别人的动作都觉得不错,都比我打的好,现在找不出问题,什么都似是而非的,而我在打孤雁出群之前的那几个动作时,是动作路径差距最大的一个。动作一是要两个脚收回来,同时收回,两手蓄着,所以下一步要“落位”,有回到原位的意思,也有前面动作过头了,后面要找回来的意思;二是所有的动作重心都偏后脚,“前三后七”,一切从实战出发保持攻击性,力不能用尽,如果太向前或太靠后都是“势”尽了,没有空间和时间,杀伤力也就没了。 我自己感觉就是要在任何情况下要给自己留下余地,“势不能尽”,另一个角度来看“前三后七”和内家拳讲究的“防身自卫”是一致的,偏于防守和自卫,以柔克刚,“势”尽了则要么太刚要么太柔,不能够刚柔并济,拳就好不了。 小凌老师今天讲课的收获也很大。首先拳打的好不好是自己练出来的,如果一个人功夫好,肯定是自己练的好,老师教拳就是指导你方向(传道)、传授你路径(授业)、指出你的问题(解惑),所以小凌老师真是大师,得到了教育的真谛。 前一段时间腰受了点伤,练拳的时候动作比较慢,也打不出力道和节奏,不过练拳的感觉却还不错,看来我平时打的太急太快了。打拳打的紧,现在知道了,都还是功夫不到。
作者:renmin 学拳小记 2017年1月27日 浦东源深体育中心 今天由于王老师单位有重要事情未能来,二期班的授课由小凌老师亲自把关。这节课没学新的内容,是将前一段所学内容做个复习,先是我们集体打了便拳,然后像接龙的形式一个个打拳,每个人打一小段。这个过程中小凌老师让我们观察指出对方的不足或错误处,然后老师再指出问题所在并指导纠偏。 小凌老师说这也是个互教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拳对或错容易扩大,更易加深印象。确实这样,看老师教拳,是模仿,是享受;而看我们学员间练拳,由于都是新手,或多或少显得不灵活和僵硬,像照镜子,更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和加深印象。看别人打拳对自己真的很有帮助。 小凌老师说,所谓良师,不是说功夫高的才是良师,良师是教方法的,而功夫是练出来的,尤其十大形。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只有坚持练习才能提升。 今天还有点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亲子班的孩子们,水浪拳打得非常流畅,十大形打得是虎虎生威,非常有气势,必需给个赞!看来我们要想更快更好的提升自己,也要常常保有空杯心态。 今天小凌老师非常辛苦,一直在说,在教,一直在忙,老师辛苦啦!学生唯有铭记老师的教诲,无论学拳练拳,无论做事做人,望不负师恩。 最后祝所有的老师们同学们新年快乐,身体健康!
作者:shutjy 2017-1-21学拳小记 1月21日是过年前的最后一节课,再次见面就过年后了,在这里先提前祝各位老师和师兄师姐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这周还是在源深,因为王老师请假的原因,2期班这次有小凌老师教课,没有新的内容,每个人将之前学过的打一遍给小凌,用老师的话说就是一个也不能少。在同学打拳的过程中,其他同学也不是在一边没有事,而是要观察对方在打拳过程中有什么不足的地方,打完后再说出自己的看法。在观察别人的时候,我发现大部分同学(包括我自己)打拳时候都比较紧张,这样会导致动作僵硬,打的时候也就不流畅了。我自己在打拳的时候,小凌老师也提醒我千万不能弯腰,在打拳的过程中,要保持背部挺直,向后弯腰的做法是不对的。在这次授课中,虽然没有学习新的招式,但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发现以前练的地方有许多细节没有注意,温故而知新,搞懂之前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以后的学习能够更加顺利。 这周小凌老师没有回答问题,老师自己也说了,在打拳没有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是提不出什么有质量的问题。这一点我比较认同,虽然打了也有好几个月了,但是每次打完我都发现我提不出任何问题,可能水平还没有到。希望在过完年之后,自己的水平能够逐步提高,并跟上大家的步伐。
作者:柏伟磊 1.21学拳小记 1月21日,源深体育场,二期班第七次课程,这次上课没有教新动作,老师给我们纠正学过的路径,温故而知新。 经过老师指正,才知道平时自己练习的时候很多不注意的细节,原来是很重要,也很讲究的。手臂的高低,重心的前后,手脚怎么配合,动作做到什么位置,为什么做到这个位置,都有既严苛又合理的标准,不禁感叹内家拳的严谨和复杂。 在路径上,这次小凌老师帮我重点指出了摘星换斗一式前后的动作规范,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摘星换斗一式,手臂可以抬高一些(和自己的视线平),转换下一动作的时候双手自上而下从左往右划一个弧度,即自然又潇洒。 2、在接下来的右手往前推掌的时候,注意左掌是不往后缩的,因为实战中是用竖起的左掌抵住对方,右掌推出攻击对方,所以左掌后缩的话就抵不住对方了。 3、右掌推出后转身接后撤步,一是双腿微曲,身体往右微侧,不是正面对方的,二右手的回旋,幅度不能太大,并且动作是从下垂的护裆上行到护胸再到护脸再到竖起后护右侧头部,移动轨迹在一个平面上。小凌老师说,配合身体微右侧的后撤步,不管对方从什么角度攻过来,都可以抵挡或者躲避掉。 4、接下来的双掌往前稍伸,不是往前推,我以前一直是理解成往前推一点的,其实用上海话来说,叫“落位”,理解成回到该在的位置的意思,会有舒服的感觉。 5、接下来的左右手交替往前的两个动作,要注意打的是直线。 课间,小凌老师说功夫不是老师教的,是自己练的,方向是老师告诉你的, 精神和态度是可以学的,但是功夫是不能学的,只能靠自己练,在练习和体悟中,功夫才会长进,才会有功夫。 另外,小凌老师鼓励我们要多多互教,哪怕别人打得没有自己好,也是可以指出你打得不对的地方,是可以说的,不能产生因为别人打得没有自己好,就觉得他说的一定也不对,也不是说别人打得比自己好,他就一定都是对的这样的想法。 在看亲子班的教学中,惊叹于小朋友们学拳的速度和模仿能力,真是强过于大人很多,只要能够坚持下去,假以时日,真是不得了,我们亲子班现在积累的教学经验,以后必定会有很大的收获。等我女儿再大一些,也要让她来学拳,受益终身。 鉴于水平问题,这篇小记写了三天,主要是反复斟酌表述路径动作的用词和意思表达(也不知道现在这样表述是否正确,希望老师指正),在这个过程当中深刻感受到,光靠说要完全表达清楚动作的要义是多么难的一件事,所以老师说打拳要靠体悟,也明白如果没有好老师带,可能得了所谓的秘籍你都不会练,所以珍惜当下,一招一式认真练吧。 祝老师和同学们新年快乐,身体健康,新年学拳有所成。
作者:xiejianxiong 201701 21 源深体育馆. 王国燕老师因开会不能前来,所以这次由小凌老师亲自指导大家,每个同学单独打几式 ,然后小凌老师加以指正,后面同学再继续打下去.机会难得我也上去打了几式,然后观摩别人演示.虽然打的人不一样,但有些错误是具普遍性,所以看小凌老师对别人的指导,也可知道自己的错误在哪里.(下面借用张耀东同学打拳的照片说明一下)
![]() ![]() ![]() ![]() ![]() ![]() [此帖子已被 xiejianxiong 在 2017/1/26 22:31:45 编辑过]
作者:xiejianxiong
作者:张耀东 今天小凌老师亲自指导我们学习水浪拳上半套。老师先让我们打到王国燕老师上次教到的地方,然后让我们每人打一小段给他看。 我先打,从起势打到第二次临崖勒马。小凌老师指出了我的几个不足的地方: 1、在打贴纱垂帘的时候,双手掌心朝外,但是手掌不要太僵直,要处于一种自然放松的状态。 2、在从停车问路转到临崖勒马的过程中,双手手腕先向上微翘,同时右脚脚跟离地,在双手抱圆的时候,右脚往左转向。 3、在打临崖勒马的过程中,后面的手掌要保持直的状态,不要弯曲。 这些都是我平时练习没注意到的细节之处,经过小凌老师的指点才能发现,以后练习的时候一定要多加注意。
之后小凌老师又一一指点了其他同学,我也获益匪浅。
马上春节了,在这里祝各位老师、同学、小朋友春节快乐!
作者:王钧 2017年1月21日学拳小记—练功 1月21日上午,我们在源深体育馆三楼进行了春节前的最后一次授课,本次课为巩固复习所学的内容,没有教学新内容,由小凌老师指导并纠正我们每个人打拳中错误的动作。 小凌老师让每个人分别独自打一段,并让我们旁观的人也参与点评当场打拳同学的问题。平时上课看老师打拳的动作姿势都是轻灵扎实,每个动作都清楚到位,但我们打起来普遍是路径上走势大体是对的,但动作僵硬,身体不够放松和舒展,很多动作在细节上打不正确。看别人打拳时感觉上觉得好像不对,但要自己具体说出主要问题所在却说不准确,听小凌老师一说,顿时觉得一针见血,对症下药。我觉得自己学会了动作,很多时候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以后练习时还需多多体悟。看老师指正他人也是提高自己的方法,因为我们很多时候即使打对了,但理解不深,也不知道为什么是对的,通过看到错误的方面才能更加理解何为正确。 这次课上,小凌老师逐一指出大家以下几点打的不对的地方: 1、 贴纱垂帘,手掌落下来时不要往后折,意境在手肘,手掌下落到胸前下方一点的位置时再分开,不要在较高的位置分开。 2、 停车问路的转丹田后往左侧挑手时,挑的时候,两手手指先向下再往上挑,同时右脚跟提起,接着两手上下并列往外挡出时,右脚跟着旋转。 3、 平沙落雁前的两手汇聚到头顶平摊,接着手指要先竖起来再向两边展开放下去,手指竖起来的动作容易被遗漏,随后往左边摇橹和往右边伸手时都要手脚同时伸出去,要注意做到手脚同步。 4、 摘星换斗后的双手要往下画弧收下来,随后左手伸出档格在前,右手放在胸前,再左手不动,右手平着推出去,要注意左手是不动的,实战中左手是档格对方的出招,出右手去推对方。 5、 接下来的转身后座再推出去时,两手并不是大幅度推出去,而是推出一点点,为的是纠正前一个转身后撤姿势的幅度,老师用“落位”这个词语来解释,指出两手和左脚摆的位置恢复到本该到的位置,有刚刚好到位的意思。 6、 随后的两手交互对穿,都要注意身形角度对着偏左前方45度,两手对拉时,在一个直线上。 7、 接着提脚时手上犹如拉弓的动作要有个后撤的动作,落脚时要先蹲下然后慢慢站直摆出弓箭步。 8、 随后的动作是左脚以脚跟为轴内旋,同时,双手翻起来,右手放在头顶上,犹如拉拽对方从头顶上翻下来,接着的鸿雁双飞前的动作是两手提起来后再往下展开双手臂,犹如展开翅膀。 9、 蹲着时的左右手上下对拉时两手保持在一个直线上。
课上,小凌老师多次强调,老师是没办法把功夫传给学生的,只能靠学生自己练出来,老师会指明你练习的方向,但最终要靠自己努力去练。你们现在打拳不够放松,身体僵硬,动作不协调都要通过练习才能慢慢纠正,并不是意识到就能做得到,所谓的“松”可以通过打十大形,打到你打不动,自然就“松”了。
小凌老师说的“练功”,让我想起以前看的一遍文章,这篇文章说的是: 科学家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证明了,所有顶级高手都是练出来的,而且通过考察各个领域最好的训练方法的共性,发现存在着一些共同特征,这就是所谓“刻意练习”。刻意练习是指: 1、只在“学习区”练习; 2、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 3、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获得有效的反馈; 4、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想要成为某一领域的顶尖高手,关键在于“刻意”地在这个领域内练习。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有效的练习任务必须在受训者的学习区内进行,它具有高度的针对性。训练者必须随时了解自己最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旦已经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应该继续在上面花时间,应该立即转入下一个困难点。持续进步的关键就是持续地在“学习区”做事。只在学习区练习,这很难。真正的训练与其说是老师教学生,不如说是师傅带学徒。 刻意练习的关键部分是:基础训练。基础训练,练的是什么?是套路。人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绝非是零散的信息和随意的动作,它们大多具有某种“结构”,这些“结构”就是套路。高手与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高手拥有长期训练获得的特殊神经结构,他的一举一动可能都带着不一般气质,连眼神都与众不同,简直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练习,是对人体的改造。 用什么方法才能迅速地把技能套路“长”在身上呢?关键在于两点:1、必须进行大量的重复训练;2、训练必须有高度的针对性。重复!重复!再重复! 想要把一个套路,一个技能,哪怕仅仅是一个生活习惯,甚至是一种心态,“长”在大脑之中,唯一的办法是不断重复。 现代老师的最大作用是什么?是提供即时的反馈。看不到结果的练习等于没有练习:如果只是应付了事,你不但不会变好,而且会对好坏不再关心。在某种程度上,刻意练习是以错误为中心的练习。练习者必须要对错误极度敏感,一旦发现自己错了就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一直练习到改正为止。从训练的角度看,一个真正的好教练是什么样的?他只给学生非常具体的即时反馈。培养人才的有效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学徒制。学习时间长不等于用功。决定性的因素不是学习时间,而是学习环境。
重读这篇文章,我不禁感叹,小凌老师多年教拳实践的方法很有科学性:老师一再强调,大师的拳是练出来的,如果学拳不练功,学生是不可能获得功夫的,练拳的很多问题要通过自己练习去感悟去解决。学拳过程中,有无数次的停车问路,老师对每个人因材施教的指点都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循着老师的指点方向是提高自己最快的路径。 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这宝贵的学习环境,对于老师每次为我们指出的错误和不足,课后要多多重复练习直到做正确做熟练为止。 感谢小凌老师、王国燕老师,晓舟老师为大家的辛勤付出,祝三位老师新春愉快!祝同学们新年快乐,假期中坚持练拳!
作者:陈清怡 2017-01-20 学拳小记:又是一周写学拳小记的时候了,其实自己的小记尽管叫学拳小记,但回头看看都不是关于自己练拳的内容。主要是平时练拳的内容非常琐碎,每天的练习,一如日常的家长里短,日日重复,今天脚疼了,明天好像觉得又不对了。也许偶尔有些许的感受,但都是一两句话的事情,碰上我这个文科不灵的人也实在是拼不出一篇长文。还是写写随想来的随意些。 老实说武术,以前也就是在金庸、梁羽生的笔下有所知晓。小学的时候,大人们都要上班,每次暑假都会给我们这些小孩子在县城的文化宫报一些兴趣班,比如绘画、表演、武术什么的。记得小时候,我应该是上过这种武术暑期班的,因为依稀还记得自己是学过“五步拳”的,里面好像还有一招叫“乌龙盘打”。只是那时候的武术暑期班主要以暑托为主,小朋友能有个去处,是否真的学拳那倒是次要的,开心就好。不过一直的印象是中国作为武术之乡,学武之人应该比比皆是,电视上也经常有中国散打和泰拳等的较量比赛,也许不知道哪里就藏着个武功盖世的扫地僧。 那么,去年误打误撞,碰到小凌老师和晓舟教练教水浪拳,虽然没有什么基础,但也由此慢慢开始接触武术,平时相应的也会多看几眼。看着看着,发现真正的武术其实并不如自己想象的那么普及,普及的更多的是叫拳的“操”,比如木兰拳、太极拳等。而且受众大多是中老年为主,以延年益寿、强身健体为目的。年轻人则不然。 以前,小凌老师曾有一次和中阳说,“自己是独木难支”,而今也是略有感触。现在整个社会大环境,媒体的取向是趋于中性,不是以阳刚为美,娘一点的小鲜肉是处处惹人爱的。而且整个时代是在太平世,尚武自卫的需求并不如以往强烈。这也许就造成了大家对习武自卫并没有什么迫切需求感。有迫切需求的主要集中在中老年这一块,以操健身为主。而作为武术的教授方,以往要以此谋生,招徒教拳的意愿自然要高许多。现世,工作机会众多,以此为生也就少了,更多的可能是一种平日的喜好,以武会友。 当然,尽管大环境不太好,武林各门各派还是希望能够吸引年轻人和小朋友参与武术的学习,但这种吸引,老实说也做的不好。他的宣传、培训、组织构架、自我推广个人感觉也是差强人意,比起跆拳道,差的太多。简单的对比就知道,大家随处都能看到跆拳道的培训机构、学习班,却随处哪里能见到一个中华武馆和武术培训?所以,有人想学,也可能是寻师无门,最终被跆拳道、拳击等吸引过去。和人聊天,就算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太极拳,也经常会说到不知道哪个师傅好,到哪里去寻,更不要说其他的拳法了。 所以,武术从自身和大环境来看,个人感觉还处在一个低潮期,武术现在不是年轻人的主流。年轻人热衷的是瑜伽、跆拳道、器械健身、长跑、自行车等。要推广真正的武术,真的是任重道远。也难怪小凌老师有独木难支的感慨和唏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