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凌氏艺海》——黄腾达 谈谈《凌氏艺海》
凌氏艺海总第四期
作者:黄腾达 2014-5-31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曾给自己拟定了几个可供写作的题目,比如写一篇读书感悟、或是练拳的体会。本以为有了题目又有点想法就可以写成一篇文章,但当我提笔开始写的时候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单纯有一些想法很难写成一篇充实的文章。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看的《实践论》中,其中毛主席的一句话:“真正亲知的是天下的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取得了“知”。”是了,通过实践活动后,才能体会到知。难以提笔写下去也是因为实践活动不够充分而导致的吧。于是我从思考“选哪个题目更好?”,换成思考“自己可以写得出什么样的文章”。我想那一定是从我实践最多的领域寻找了。实践多又与练拳相关的,一个是平时习拳发生的事情;另一个就是《凌氏艺海》了。于是我将文章题目改为了谈谈《凌氏艺海》。
关于《凌氏艺海》,从她诞生的时候开始,小凌老师就放手让我们自己做。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凌氏艺海》具有怎样的意义?德楹师兄曾对我说:对于一个刊物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稿源的问题。也就是写文章问题。我不由得去想那“写作有怎样的意义呢?”
对于写作的好处,大家各有各的体会。小凌老师曾说:“如果大家可以把学拳的体会写下来,对进步是很有帮助的。晓舟为什么可以用两年的时间达到满师的水平,和她勤于记录写作是很有关系的。写作是一个捷径。”我自己对写作的认识还是很浅的。在刚踏入工作岗位的时候,我每天会去写写日记,将工作上的问题和思考的东西写下来。那段时间发现自己的确进步很快,方向感也很明确。而过了一阵子后,人开始松懈。日记变成周记、月记去了。进步变慢了,还有点彷徨的感觉。再到后来,由于工作量加大了,压力随着变大。一天下来问题和情绪堆积,难以排解的时候,居然会想去写写东西。写作真有减压的作用。感觉就像是在整理房间,把房间里多余的东西清理掉,把物品摆放到正确的位置上去。房间打扫一新,心情也随之变好了。写作的好处还不止于此,当小凌老师说:“写作是一个捷径”的时候,让我想起了《实践论》中引用斯大林的一句话:“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错误的实践长期下去会养成不良的习性,而单纯的从理论到理论难免变得浮夸不着边际。那如何使得理论可以和实践互相联系起来呢,我不清楚。但可以想到,要两者联系在一起,对实践和理论的反思、自省是必不可少的。而写作也许就是反思和自省的一种绝佳方式。
同样是关于写文章,我们的网站和内刊有着不同的特点。网站的形式更加轻松,交流更加及时充分。内刊除了形式上较为正式外,我觉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内刊有它的“强制性”。这强制性一是表现在出刊时间上,在每季必须要出一刊;二是表现在约稿上。当然约稿不是真的强制大家写文章,是比较温和的。但是被约稿的人会有交稿的压力,就像这次我向自己约稿,这样略有倒逼的的方式,让我这个平时写文章不多的人,不得不充分思考总结。不管最后文章写得如何,而这个面对自己整理思路的过程,会让当时人非常受益。关于约稿还有一个小插曲,当《凌氏艺海》初创的时候,小凌老师对我说:“给你二个武器,一个是征稿,一个是约稿。”那时我对约稿这件事,心里很没底。我担心在约稿时师兄弟姐妹问我:“要写些什么东西呢?”,我无法回答。现在我可以正确理解约稿这件事了:约稿的目的不是完全因为缺少文章,写作一方面是对自己很有益的事情,再者还可以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约稿也可以看做是推动大家一起进步的小小动力。若要说写些什么的话,可以写一些自己实践活动较多的那方面内容。
除了写作方面,《凌氏艺海》其他的工作对我自己来说也很有意义。老师们及大家的信任爱护,全力支持就不用说了。我很幸运可以和蓝蝎子,晓舟一起制作《凌氏艺海》,在工作中我们一起学习成长。非常希望越来越多的师兄弟姐妹能一起参与进来。我作为内刊编委里的一员,除了感到荣幸之外,也很清楚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离一个合格的编者相差非常远。想起今年5月18日我们凌氏团队在吴淞炮台湾公园联谊活动。活动的主持人小林子在活动结束的时候问小凌老师,怎样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主持人。小凌老师说:“很简单,正合奇胜,先把正合做好了。”我想这点对我也是一样的,先把正合做好了。而我离正合的路还很远。我想先要成为一个踏实的实践者,虚心的读者,勤奋的记录者,有思想的作者,最后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编者吧。我和大家共勉!
《凌氏艺海》对于团队的意义和对于每一个人的意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清晰。加上这一期,《凌氏艺海》共出了4期,我惊讶的发现在这短短的几期中,已经出现不少的超一流的文章。有的文章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让我叹为观止!我和内刊编委们很期待《凌氏艺海》里出现越来越多的超一流文章,而我们更加期待的是团队里每个人的参与,《凌氏艺海》因而能展现出各种题材,各种形式,各种风格的好文章。《凌氏艺海》的意义就在于我们每个人赋予她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