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男人之歌》——朱全弟作品研讨会发言整理稿
   凌氏心意六合拳凌氏心意六合拳-凌氏拳艺心意六合拳论坛《男人之歌》——朱全弟作品研讨会发言整理稿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评估帖子 回复数:2 | 点击数:857 适合打印机打印的版本 通过电子邮件发送此页面 添加加到IE收藏夹 报告本帖 浏览上一篇主题 浏览下一篇主题 
 主题:《男人之歌》——朱全弟作品研讨会发言整理稿
晓舟
 


角色: 琢玉轩会员
等级:团长
发帖:939
经验:1519
金币:1519
注册:2012/3/20
状态:离线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1

《男人之歌》——朱全弟作品研讨会发言整理稿

《男人之歌》——朱全弟作品研讨会发言整理稿

 

2013415日下午三时,《男人之歌》——朱全弟作品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举行。新闻研究所所长强荧主持,新民晚报副总编朱大建、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强荧、新闻研究所办公室主任沈结合、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魏心宏、高级编审修晓林等出席。上海作家协会创联室主任于建明因病在家静养发来贺信。沪上知名作家曾元沧、季振邦、彭瑞高、王唯铭、胡展奋、杨晓晖、胡绳梁、吴建国与会并发言。在沪的中央媒体以及本市的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 解放日报、 新民晚报、新闻晨报、新闻晚报、 青年报文学报、天天新报、  文汇读书周报王洪胜  、上海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等前来报道。

 

朱全弟在新民晚报先是体育记者,后来当经济记者至今。他跑农口、水务和外省市协作条线。《男人之歌》散文集收录了他从1992年到2012年的175篇文章,时间跨度20年,文字积累30多万。这是作者进入媒体之后的一本有感而发的集子。作者从一名建筑工人、炼胶工人、中学门卫写起,最后到一名记者、作家,既有岁月的嬗变,也有人事的更新。作品涵盖的地域跨度更是遍及国内外,无论走到哪里,作者都有仔细的观察、心灵的感悟,然后是一篇篇直面人生、朴实坦诚的文章。

 

新民晚报副总编、作家朱大建:我粗略地看了《男人之歌》。我对全弟是熟悉的。上一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们都在《萌芽》文学杂志得过奖,是文友。我和全弟那时都不在晚报,这是缘分。全弟始终有一颗燃烧的心做着文学梦。全弟在晚报先做体育记者,后来到经济部当记者。他具备了两套笔墨,一是作为晚报记者所要求的简洁、生动、表现力强的职业素养,还有一套就是作家的善于观察思考、捕捉瞬间的能力。(晓舟注:善于思考,捕捉瞬间的能力,就如同全弟师兄讲他的好搭档摄影家种楠“心中有数,抓拍有方”,见男人之歌《眼光》)30多万字的《男人之歌》是作者日积月累、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作品集。他在采写新闻中,把有用的素材继续深化,变成散文。这样一来,新闻的外延因散文而得到了延伸,同时,散文的天地也因新闻的因子而得到了滋养。

 

全弟2004年去广西“卧底”传销,四天四夜,最后揭开了传销的黑幕。他在公交车上抓小偷,替被窃者追回了钱。他是有勇气的,当然这也和他习武有关。

 

现在,我们提倡“走转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全弟的两头并进是尝试。(晓舟注:让我想到师父让我“十大形”和“水浪拳”两拳齐头并进。)如今有记者戏称自己是”新闻民工“,而全弟走出了记者也能成才的一条路,值得借鉴

 

新闻研究所所长强荧:大建是我的老领导。他刚才说的一席话,我决定把会议的最后一项议程放到现在就进行。我宣布:“经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务委员会讨论决定:聘请朱全弟为客座研究员。”(晓舟注:果然很“MAN”!)

 

作者朱全弟:非常感谢大家在这么一个炎热的下午前来参加研讨会。我的《男人之歌》当时入选《上海作家百篇散文》,以后就用了它做了书名。我感谢男人中的男人强荧为我主持作品研讨会,感谢亦师亦友的大建、感谢曾元沧老师,感谢在座所有的领导、朋友、新闻界的同行,我崇拜男人,这是我追求的目标。不是我写了这本书,我就是一个了不起的男人了,我在那篇文章里写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作家要有良知,记者要有担当,我将继续努力,谢谢大家。

 

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作家魏心宏:《男人之歌》是我们文艺社出的一本由记者也是作家写的书。它不算非常精妙,但是很真实、很丰富。作者很细心,很果敢,看文章就知道这是一个不拖泥带水的人。他多次写到女儿,令人感动。在他的文章里,我们能看到正直和善良的世道人心。

 

 文艺出版社高级编审、作家修晓林:我编全弟这本书,很感慨。尽管我们因为乒乓成为很好很熟悉的朋友。可以说,全弟是双脚走天下写出来的文章,他的朋友也是遍天下。在西藏,因为卫星电话没有打通,定日县办公室主任邵海云在去往日喀则途中车祸身亡,全弟为此感到深深地惋惜;在三亚,潜水至海底20多米深处,全弟说这是把生命托付与人的过程,并写出了《生死两界歌一曲》。水下相逢无纸笔,上来后他对陪护教练说,以后你到上海来,就说是三亚的潜水教练,我一定会热情招待。

 

 作家彭瑞高:我和全弟是学友、球友。今天,新闻研究所做了一件令我感动的事情,为一个记者召开作品研讨会。成为作家的多是律师、医生、教师,新时期最多的是记者。刚才全弟打了拳,不过我认为他打乒乓更好看,大家有机会看他打球更能了解这个人,他是战士。很多次,我们打球后坐在一起神聊,他有时外出采访,多次捐助希望工程,有时回来时身边只有一张机票的钱。他侠义、勇敢,所以我称他是“上海作家中的唯一。”

 

新民周刊主笔、作家胡展奋:我认为:《男人之歌》这本书里面充满了人性的力量,道义的力量。全弟是谦和的,有时至于“软弱”。今天新闻研究所为他开作品研讨会,我很高兴,应该为这样的人开。全弟是非常有正义感的人,卧底、抓小偷,也许他有武术功底,但是有力气没有勇气的人多了去,这就是我们喜欢全弟的理由。小偷不是一个人,是有伴的,那次全弟揪住小偷到中门,最后逼得车上的同伙把包着3000元的白色信封丢了出来。这也是有风险的,不是有一个地方武术协会主席被人捅死了吗?

 

诗人、作家季振邦:我对全弟的评价:文能下酒,剑可助人。这里只说全弟的文章其实是能下酒的。他不是白酒,太烈;啤酒,太淡;他是绍兴醇厚的黄酒。全弟的文章有鲜活的内容,跟生活面对面,读起来特别亲切。他是有思想的,语言中有机锋,特别是经常有闪光的东西出来,这就是写文章的很高的境界了。但是,全弟的文风又相当朴实,“高僧只说平常话”(晓舟注:“这是季振邦常说的一句名言”,见男人之歌《十年“调侃”不寻常——试论季振邦随笔风格》),看似平淡,语言却是有功底的。他把新闻事实融入到散文中,这是他成功的一个地方。现在有以作者身份来分类,比如文人书法,那么全弟可谓记者散文。我希望全弟以后写出更好的作品,那时我再好好准备评论一下。

 

诗人作家曾元沧:身上两个字,记者、作家,全弟做得很好。“男人之歌”提炼得好。我建议大家可仔细看这篇文章,从古到今,高度概括男人的定义。我对全弟是很熟悉的,他写得春暖花开文章频频的时候,我一直在编他的文章,我们相知,全弟做好事是做得很多的,他有时也很无奈,也有痛苦,但是他从不自怨自艾,依然斗志昂扬没有停下他的笔,我为全弟能走到今天感到由衷的高兴。

 

杨晓晖:全弟助人,绝无仅有。利落、干脆,还有豪情、柔情。有著名的医生,说起全弟,充满感情。所以,全弟介绍过去看病都能得到很好的帮助。全弟1992年到1993年的文章,于今看来,还能打动人,他的价值观到现在,依然散发金子般的光芒。振聋发聩,自成风格。他的文章是越写越好,自然、率真、机敏,形成了自己的风光。看全弟的散文感觉他在和你交流。朴素的文风也是才华的一种。

 

作家胡绳梁:《男人之歌》其实也是全弟之歌。(晓舟注:上周日在大宁公园训练时,我师父也跟全弟师兄说这本书可以叫“全弟之歌”,英雄所见略同!O(∩_∩)O)很早在劳动报我们就认识了,全弟给我印象是这个人与世无争,从来不计较什么。现在散文很多,风花雪月的不缺,缺的是直面生活的好文章。全弟有许多文章也在劳动报发表,所以我对他很了解。新闻研究所为全弟开研讨会,说明他确实是作家型的记者。

 

作家王唯铭:象征一代作家走过的心历路程。他的本质上文学的。但是,他也有局限,并不是很完善的,哪怕取得很大成绩。时光紧迫,我们都已不再年轻,我们要前进,突破局限,才能走得更远。  (整理,未经发言者审定)

 

 

[此帖子已被 晓舟 在 2013-4-22 20:04:03 编辑过]


编辑 删除 发表时间:2013/4/18 14:11:21 IP:已记录
凌波小仙


角色:注册会员
等级:连长
发帖:149
经验:193
金币:193
注册:2012/3/19
状态:离线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2

Re:《男人之歌》——朱全弟作品研讨会发言整理稿

坦诚是心,道义是肩

                                   ——男作家赞《男人之歌》


日期:2013-04-21    作者:边纪 来源:新民晚报

                                                                                 ◎边纪

  朱全弟的散文集《男人之歌》是继他出版的数本报告文学之后,推出的第一本个人散文集,收录了作者九十年代至今在报刊上发表的30万字的散文随笔作品。时间跨度虽达20多年,但书中的许多篇章依然让人感觉新鲜,怦然心动。或者说,当初纯正、真挚、坦诚的文字,经过岁月的淘洗,在今天读来反而更有力量、更为感人。那有反思中的感慨,有真情永恒的认定。真实,真诚,真心,真话,永远是审美的基准。20多年,时代的变化太大,人心的变化也大,但是朱全弟的价值观、创作观一直是那样恒定坚持。作品的两大主题:对人间真情的开掘与表现、对世间弱小的悲悯扶助;以及对英雄主义的赞美——透过朴素真切、坦率深挚的文字,营造出一个铁骨铮铮、人格丰满、具有独特精神魅力的世界。其艺术上显示的张力与深厚,浑然天成。20多年的追求,点点滴滴,矢志不渝,岁月会结构出一本完美的书。纯粹永远会焕发夺目之光,任庸世尘俗无法遮蔽。

  曾元沧对选为书名的《男人之歌》此篇,从立意到文笔赞不绝口,此文入选《上海百家散文选》。对朱全弟的这本书,上海的资深男作家、媒体人,纷纷在评论会上,在书的封底上,在朋友间的茶叙上,表示着自己的理解与赞赏。王唯铭说:“作为上海一个优秀的记者型作家,朱全弟有着完全属于自己的独标一格的文字风格:他抒情,但心中装着沉重的民生;他纪实,但又有那份凌空蹈虚的飘逸,在仰望头上灿烂星空的每时每刻,他是如此深切地感觉着脚下土地的全部悲凉和光荣。”强荧说:“全弟的散文,一如他抛向人生的美好弧线,带着他所有的努力和希望,成为他生命中珍贵的一部分。”书中写作者父亲与母亲的篇什,魏心宏读了特别感动。“书体现了很真实很丰富的人生。”彭瑞高赞作者为人充满侠肝义胆,为人充满浩然正气。季振邦表示,散文的写作,作者常会爱炫耍酷,朱全弟的文章不是“做”出来的,而是从心里流出来的。它们有鲜活的生活内容,有丰富的思想感情,读着特别亲切,是接地气的作品。语言朴实,从不装腔作势。男人之歌,唱的不是男高音,也不是摇滚。心怎么跳动,文字就怎么写出来。胡展奋对《男人之歌》,如此解释男人的定义:男人应该坦诚,男人应该有道义,在今天,道义是稀缺资源。道义产生勇敢,这才是男人的品质。男人还应该有“恕”,那显现道的度量。朱全弟文如其人。责编修晓林谈到,在看书稿的过程中,常常为朱全弟的为文为人感动。

  新民晚报副总编辑朱大建在近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主办的“《男人之歌》——朱全弟作品研讨会”上说,朱全弟有两套笔墨:完成新闻记者的本职工作,敬业之后,还拥有一个文学梦想。文学梦跟他的热心肠有关。他有一颗公益的心,燃烧的心,对风尚有劝导作用,为改造社会尽力。20多年,点点滴滴,持之以恒,是记者成长的模式。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说:“才由性生,唯有尽其性才能尽其才也。”这话用于朱全弟那里,很合适。

[此帖子已被 凌波小仙 在 2013-4-22 20:01:38 编辑过]


编辑 删除 发表时间:2013/4/22 19:57:53 IP:已记录
凌波小仙


角色:注册会员
等级:连长
发帖:149
经验:193
金币:193
注册:2012/3/19
状态:离线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3

Re:《男人之歌》——朱全弟作品研讨会发言整理稿

上文的作者“边纪”是上海有名的女作家南妮,现为新民晚报*读书的责任编辑。

编辑 删除 发表时间:2013/4/22 20:27:37 IP:已记录
收藏帖子 | 取消收藏 | 返回页首 
凌氏心意六合拳 - Powered By BBSXP
Copyright 2006-2007
Powered by BBSXP 7.00 Beta 1 ACCESS © 1998-2006
Server Time 2025/5/15 6:5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