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之歌》——朱全弟作品研讨会发言整理稿《男人之歌》——朱全弟作品研讨会发言整理稿
2013年4月15日下午三时,《男人之歌》——朱全弟作品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举行。新闻研究所所长强荧主持,新民晚报副总编朱大建、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强荧、新闻研究所办公室主任沈结合、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魏心宏、高级编审修晓林等出席。上海作家协会创联室主任于建明因病在家静养发来贺信。沪上知名作家曾元沧、季振邦、彭瑞高、王唯铭、胡展奋、杨晓晖、胡绳梁、吴建国与会并发言。在沪的中央媒体以及本市的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 解放日报、 新民晚报、新闻晨报、新闻晚报、 青年报文学报、天天新报、 文汇读书周报王洪胜 、上海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等前来报道。
朱全弟在新民晚报先是体育记者,后来当经济记者至今。他跑农口、水务和外省市协作条线。《男人之歌》散文集收录了他从1992年到2012年的175篇文章,时间跨度20年,文字积累30多万。这是作者进入媒体之后的一本有感而发的集子。作者从一名建筑工人、炼胶工人、中学门卫写起,最后到一名记者、作家,既有岁月的嬗变,也有人事的更新。作品涵盖的地域跨度更是遍及国内外,无论走到哪里,作者都有仔细的观察、心灵的感悟,然后是一篇篇直面人生、朴实坦诚的文章。
新民晚报副总编、作家朱大建:我粗略地看了《男人之歌》。我对全弟是熟悉的。上一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们都在《萌芽》文学杂志得过奖,是文友。我和全弟那时都不在晚报,这是缘分。全弟始终有一颗燃烧的心做着文学梦。全弟在晚报先做体育记者,后来到经济部当记者。他具备了两套笔墨,一是作为晚报记者所要求的简洁、生动、表现力强的职业素养,还有一套就是作家的善于观察思考、捕捉瞬间的能力。(晓舟注:善于思考,捕捉瞬间的能力,就如同全弟师兄讲他的好搭档摄影家种楠“心中有数,抓拍有方”,见男人之歌《眼光》)30多万字的《男人之歌》是作者日积月累、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作品集。他在采写新闻中,把有用的素材继续深化,变成散文。这样一来,新闻的外延因散文而得到了延伸,同时,散文的天地也因新闻的因子而得到了滋养。
全弟2004年去广西“卧底”传销,四天四夜,最后揭开了传销的黑幕。他在公交车上抓小偷,替被窃者追回了钱。他是有勇气的,当然这也和他习武有关。
现在,我们提倡“走转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全弟的两头并进是尝试。(晓舟注:让我想到师父让我“十大形”和“水浪拳”两拳齐头并进。)如今有记者戏称自己是”新闻民工“,而全弟走出了记者也能成才的一条路,值得借鉴。
新闻研究所所长强荧:大建是我的老领导。他刚才说的一席话,我决定把会议的最后一项议程放到现在就进行。我宣布:“经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务委员会讨论决定:聘请朱全弟为客座研究员。”(晓舟注:果然很“MAN”!)
作者朱全弟:非常感谢大家在这么一个炎热的下午前来参加研讨会。我的《男人之歌》当时入选《上海作家百篇散文》,以后就用了它做了书名。我感谢男人中的男人强荧为我主持作品研讨会,感谢亦师亦友的大建、感谢曾元沧老师,感谢在座所有的领导、朋友、新闻界的同行,我崇拜男人,这是我追求的目标。不是我写了这本书,我就是一个了不起的男人了,我在那篇文章里写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作家要有良知,记者要有担当,我将继续努力,谢谢大家。
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作家魏心宏:《男人之歌》是我们文艺社出的一本由记者也是作家写的书。它不算非常精妙,但是很真实、很丰富。作者很细心,很果敢,看文章就知道这是一个不拖泥带水的人。他多次写到女儿,令人感动。在他的文章里,我们能看到正直和善良的世道人心。
文艺出版社高级编审、作家修晓林:我编全弟这本书,很感慨。尽管我们因为乒乓成为很好很熟悉的朋友。可以说,全弟是双脚走天下写出来的文章,他的朋友也是遍天下。在西藏,因为卫星电话没有打通,定日县办公室主任邵海云在去往日喀则途中车祸身亡,全弟为此感到深深地惋惜;在三亚,潜水至海底20多米深处,全弟说这是把生命托付与人的过程,并写出了《生死两界歌一曲》。水下相逢无纸笔,上来后他对陪护教练说,以后你到上海来,就说是三亚的潜水教练,我一定会热情招待。
作家彭瑞高:我和全弟是学友、球友。今天,新闻研究所做了一件令我感动的事情,为一个记者召开作品研讨会。成为作家的多是律师、医生、教师,新时期最多的是记者。刚才全弟打了拳,不过我认为他打乒乓更好看,大家有机会看他打球更能了解这个人,他是战士。很多次,我们打球后坐在一起神聊,他有时外出采访,多次捐助希望工程,有时回来时身边只有一张机票的钱。他侠义、勇敢,所以我称他是“上海作家中的唯一。”
新民周刊主笔、作家胡展奋:我认为:《男人之歌》这本书里面充满了人性的力量,道义的力量。全弟是谦和的,有时至于“软弱”。今天新闻研究所为他开作品研讨会,我很高兴,应该为这样的人开。全弟是非常有正义感的人,卧底、抓小偷,也许他有武术功底,但是有力气没有勇气的人多了去,这就是我们喜欢全弟的理由。小偷不是一个人,是有伴的,那次全弟揪住小偷到中门,最后逼得车上的同伙把包着3000元的白色信封丢了出来。这也是有风险的,不是有一个地方武术协会主席被人捅死了吗?
诗人、作家季振邦:我对全弟的评价:文能下酒,剑可助人。这里只说全弟的文章其实是能下酒的。他不是白酒,太烈;啤酒,太淡;他是绍兴醇厚的黄酒。全弟的文章有鲜活的内容,跟生活面对面,读起来特别亲切。他是有思想的,语言中有机锋,特别是经常有闪光的东西出来,这就是写文章的很高的境界了。但是,全弟的文风又相当朴实,“高僧只说平常话”(晓舟注:“这是季振邦常说的一句名言”,见男人之歌《十年“调侃”不寻常——试论季振邦随笔风格》),看似平淡,语言却是有功底的。他把新闻事实融入到散文中,这是他成功的一个地方。现在有以作者身份来分类,比如文人书法,那么全弟可谓记者散文。我希望全弟以后写出更好的作品,那时我再好好准备评论一下。
诗人作家曾元沧:身上两个字,记者、作家,全弟做得很好。“男人之歌”提炼得好。我建议大家可仔细看这篇文章,从古到今,高度概括男人的定义。我对全弟是很熟悉的,他写得春暖花开文章频频的时候,我一直在编他的文章,我们相知,全弟做好事是做得很多的,他有时也很无奈,也有痛苦,但是他从不自怨自艾,依然斗志昂扬没有停下他的笔,我为全弟能走到今天感到由衷的高兴。
杨晓晖:全弟助人,绝无仅有。利落、干脆,还有豪情、柔情。有著名的医生,说起全弟,充满感情。所以,全弟介绍过去看病都能得到很好的帮助。全弟1992年到1993年的文章,于今看来,还能打动人,他的价值观到现在,依然散发金子般的光芒。振聋发聩,自成风格。他的文章是越写越好,自然、率真、机敏,形成了自己的风光。看全弟的散文感觉他在和你交流。朴素的文风也是才华的一种。
作家胡绳梁:《男人之歌》其实也是全弟之歌。(晓舟注:上周日在大宁公园训练时,我师父也跟全弟师兄说这本书可以叫“全弟之歌”,英雄所见略同!O(∩_∩)O)很早在劳动报我们就认识了,全弟给我印象是这个人与世无争,从来不计较什么。现在散文很多,风花雪月的不缺,缺的是直面生活的好文章。全弟有许多文章也在劳动报发表,所以我对他很了解。新闻研究所为全弟开研讨会,说明他确实是作家型的记者。
作家王唯铭:象征一代作家走过的心历路程。他的本质上文学的。但是,他也有局限,并不是很完善的,哪怕取得很大成绩。时光紧迫,我们都已不再年轻,我们要前进,突破局限,才能走得更远。 (整理,未经发言者审定)
[此帖子已被 晓舟 在 2013-4-22 20:04:03 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