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2017-06-03学拳笔记
   凌氏心意六合拳凌氏心意六合拳-凌氏拳艺六合八法拳论坛2017-06-03学拳笔记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评估帖子 回复数:9 | 点击数:1755 适合打印机打印的版本 通过电子邮件发送此页面 添加加到IE收藏夹 报告本帖 浏览上一篇主题 浏览下一篇主题 
 主题:2017-06-03学拳笔记
刘侃希


角色:认证会员
等级:排长
发帖:52
经验:80
金币:80
注册:2016/10/10
状态:离线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1

2017-06-03学拳笔记

2017-06-3学拳笔记,刘侃希


63日,在大宁灵石公园上课。我出差智利,有一个多月没有没有见到老师同学了,乍一相见,很是亲切。

 小凌老师说,看了我在智利打拳的拳照,得知我是拍摄视频然后截屏得到的拳照,并不是摆拍的照片的时候,觉得我的进步很大,不枉费老师他一番悉心教导。我听了很开心,也十分感激老师的培养。老师接着对我说,从现在开始我可以正式当助教了,可以跟老师一起看同学打拳,然后指出他们打得对还是不对,不对的话问题在哪里,应该如何改正。这个分析判断解说的过程,是对自己拳艺的磨练和提高。我自觉自已还没有学好,没有学到位,感觉去教同学底气不足,但是老师说我可以,说我的经验可以帮助到同学,那我就按照老师的话去做,这个一定也是老师培养我作为合格拳教练的一个步骤,我按部就班就行。

 在智利出差期间,我每天都早起练拳一小时,反复回味老师说的要求,让身体去细细地感受。感觉这一个月进步比较大。慢慢地老师说的感觉会浮现出来,这个感觉很奇妙。比如老师说,孤雁出群后面有一个双腿微微下蹲,上身直立,双手横向对拉开的动作,中指相对,手掌要平,此时应该感觉到上面有东西落到手掌上来。我现在打到此处,基本都会感觉到手掌上有东西,而且整个手,手心手背手腕都感觉热热的,很舒服。从5月下旬开始,有比较明确的感觉,当我精神专注、动作缓慢地打一套拳,从起势到收势,有太多太多地方,都可以感受到身体的发热,被冬天的太阳温暖包裹的感觉,非常舒服。一个月前,我在4-15的课上还提问,只有手指和前臂有这种暖暖的感觉但是腿和脚却没有这种感觉是什么原因,但现在这种感觉已经扩大到了上臂、肩膀,并且往下发展了,有的时候可以感觉到小腹部里面热乎乎的,这里就是传说中的丹田吧?有的时候后腰部和大腿前面也热乎乎的,不是烤火的那种热烈的热,是一种很平和的温暖,我能想到的最贴切的词语就是冬日暖阳,有的时候还有一种漂浮的感觉,身体好像变轻了,那种暖暖的轻飘飘的感觉,十分美妙。不过现在这种暖意还没有传递到脚部,最低到了膝盖上方,说明前路漫长。现在所有这些美好的感觉,都是不受意识控制的,不知道何时会出现,也不知道可以持续多久,突然而来,突然而去。我想这一定是因为我功夫还差太多,持续练习,达到老师说的“以意导气“的层次,就会变得可以控制了吧。很向往那个层次,但是我也牢记老师的教导,不要去求,静心练习,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不过我的这种发热的感觉,基本集中在右半边身体,右臂右腿右腰都有感觉,而左边身体除了左手外,没有什么感觉。我请教小凌老师,老师说,你的右边身体有热感,但是左边身体没有,是不是左边身体差,右边身体好过左边呢?其实不是的,还是径流量的问题。左边身体好,径流量本来就大,右边身体差,径流量本来偏小。现在练拳,通气了,径流量增大了,左边从60%增大到70%,只变化了10%,身体感觉不出来。右边从30%增大到70%,变动了40%,身体感觉明显。这不说明左边身体有问题,而是告诉你左边身体本来就比较好。等你继续练习,径流量加大到90%了,左边身体也一定会有感觉的。现在功夫未到,慢慢练习吧。老师虽然不知道我原来的身体状况,但是判断完全准确,我的右边身体一向是问题比较多的,从小到大各种外伤、手术都是在右边身体,右边比左边糟糕很多。老师的话让我很安心,没有什么好担心的,继续认真练习就行了。

 在我出差智利之前,趁着我429日到上海参加凌氏拳艺汇演筹划碰头会,小凌老师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对我的下半套最后一小段做了指导,从叶底藏莲到存气开关,收势结束。这样在小凌老师指导下,我把全套水浪拳完整学习了一遍。老师说初级的指导算告一段落,你回去以后好好练习,过一段时间,看你的水平提高到了一定程度,再开始对你进行第二轮更高层次的指导,然后你再回去练,过一段时间,再对你进行指导,如此反复几次,你可学成矣。我牢记老师的教诲,每天认真练拳,希望早日够格达到请老师进行第二轮指导的程度。63日当天我把4月底学的最后一段拳打给老师看了一遍,老师指出了一些问题,现在我把4-2963号两次老师指点我的问题一起记录如下:

 叶底藏莲:两手先要靠在一起,然后右肘有意识地格开对方,再伸手向前。后脚跟和前脚尖要在一条直线上,否则身体就是别扭的,发不出劲来。

 凤凰展翅:右手先是一刀挥向左,变成四指头朝前掌心向上,然后是左手一刀向右,也是四指头朝前掌心向上,左手右手是在同一平面上挥动。

 白鹤啄食:手要竖着挥向前向下,想象正前方有一棵树,竖着向前而不要横着向前,对对方才有打击力。

 月挂松梢:手臂也是竖着挥向右方。

 倒拽牛尾:都是朝向45度。(插入-个人感觉倒拽牛尾的动作要领跟临崖勒马很象,腿部一样要求,区别是后手是拳头,前臂要竖直,是否正确?

 童子抱琴:起先是掌,然后到右下腹部还是掌,从此处向上时候变成拳,拳头要向前向上,意为顶住对方的喉咙让他失去平衡,只向前或者只向上,都达不到让对方失去平衡的效果,只有同时向前向上才行。同时记住左拳不离右手臂。换手时候一样,拳瞬间变掌,挥向左下腹,起手时变成拳头向前向上,右手始终不离左臂。

 犀牛望月:后手从前手上方穿到前面,脸的朝向是正西正东方向。尽量往后坐,但是屁股不能坐到脚跟上,要有一点距离的,后背尽量竖直-这个是功夫,慢慢练才可能,然后身体往前倾,头倒向侧面,眼睛是垂直往上看,不管现在能不能看到东西,记住是垂直往上看,好像看一棵笔直大树的树顶上的叶子。

 风动浮萍:赤龙搅水后右腿稍退一步是为了前进,右腿接着向前,左腿跟上并腿,然后右手变刀砍下左下方,右手砍到的位置在左腿上方跟左腿齐。能打进步尽量打进步,场地不允许再打退步。同时记得身体始终是蹲着一点的,不能站直了。浮萍是一种很小的水生植物,没有地方生根,根漂浮在水中,水面上有两片小小的叶子,风吹到哪里,浮萍就飘到哪里,因此是上下一起动的。叶片-手,根-身体、腿,都是同步动的。这个跟风摆荷叶不同,荷叶是有根扎在下面的,风吹的时候,荷叶-手臂在动,根-身体以下是不动的。

 气升昆仑:左手到右手腕下然后收回到左胯部,右手从掌心向上变成掌心向下同时平伸向前,左手右手掌心相对,若抱球状。然后左腿向45度前方,左手仿若抱着球向上举起,重心始终在后腿,右手与左手对应,双手若抱圆向上举起。

 存气开关:双掌手指朝前掌心向下,然后反掌掌心向上,向上举起双手,再落下双手,和贴纱垂帘类似,到收势。。

 这节课上我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停车问路,两手交叉对合的交点,是在身体的正中线呢,还是偏向身体的左侧?老师很高兴我提这个问题,说问得有水平,说明我动脑筋了。老师的回答是这样的:

双手的交叉点在何处,要看胯骨的位置,如果胯骨是对着正南,那么手的交叉点就是在身体的正中线,正对鼻尖。如果在前面转动手臂的过程中,胯骨转了向左了,那么手就要跟着向左一点,其实是下面的胯骨带动了手臂,一起转向了左侧,这个时候,双手的交叉点就偏向左侧了。我的理解,就是保持手臂跟着胯转,就自然而然会有一个最舒服合适的双手交叉点的位置出现。

插入——由此我还想到其他一个我有类似疑问的地方:

高山流水后紧接着一个弓步同时向前伸出手臂的动作,这个伸手臂是直直地伸向前跟弓着的前腿平行呢,还是斜斜地跟前腿有一个夹角向侧面伸出?我现在能想到的回答是:还是要看胯骨的位置和方向,如果胯骨是正的朝前的,那手臂就正朝前,如果胯骨是有一点偏向右的,那么手臂就偏右一点向前伸出,取决于高山流水之后我的腿和胯落定的位置。请问老师我这个理解对不对呢?

 老师紧接着说既然你问停车问路问到了这个程度,我就再给你多讲一点,你来看我打一遍从起势到停车问路,能看到什么?老师打了一遍,我瞪大眼睛看了一遍,老师一看我的表情就明白了,说你没看出任何东西来,对吧?我老实点头说是的,什么也没看到。老师说你要看我的脚,看我重心的变化。从起势到停车问路,身体的重心体现在脚上,是不断变化的,是一个从左脚尖-右脚跟-右脚尖-左脚跟,一个8字形的游走变化方向,而不是立在一处固定不动的。我试了几遍,依然没有找到感觉,等回去后慢慢练习慢慢找出那种重心游走的感觉。

 后来我又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开枝散叶,前手伸出是正向前还是45度方向?老师说是正前方,说水浪拳里没有特地在名字里点出“斜“的,都是正的,比如燕子斜飞,那是斜的,其他没有提到斜的,都应该是正的,(此处我有疑问:有很多向45度方向出手出腿的招式,不都斜的吗?这个正和斜是怎么定义的呢?不是指方位而是指身体和腿的角度?)。开枝散叶里,手掌心向上,手背与地面平行,手向前方伸出,想象食指中指象箭一样指向对方喉咙。这记拳要打出浩然之气。

 中途休跟老师闲谈的时候,说到练拳,老师说他一点不觉得苦,很愉快的事情,何苦之有?问我觉不觉得苦,我说我也不觉得苦,因为练拳的时候感觉到精神愉悦,身体舒畅,那是一种享受。看到自己越打越有样子,自己这么大年纪还能学会这么复杂的拳,还挺有成就感的。既有享受又有成就感,怎么会是苦呢?每天我都是自觉自愿自动去练拳,没有一个说服自己去“吃苦“的心理前奏。

 后来晓舟老师让我带小朋友们打从月挂松梢到存气开关这一段,我带小朋友们打了45遍,小朋友们还是没有记得路径,看来我做助教还差得太远,以后要多琢磨如何让被教的人尽快明白,而不是只是默默地领打,这样效果不行。

 最后小凌老师又带领全体人员打了完整一遍水浪拳,跟着小凌老师后面,气感比较明显,同时也感觉自己差的地方太多太多,差距无比巨大,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还有一个感觉,就是晓舟老师打的拳越发出色了,比以前厚重了,我可以感受到她的掌间发散出的气,以及她的胯骨和脊柱的运动。晓舟老师是我学习的榜样。

 我还有一个问题:在学习清怡的笔记的时候,看到讨论关于“闭门推月”和“琵琶遮面”的区别,我自己的打的时候,“闭门推月”重心在后腿,而“琵琶遮面"重心在前腿,两者差别明显,所以我是以重心来区分这两记拳的,不知道我这个理解对不对?我看了国燕老师的拳照,也感觉重心是分别在不同腿的。

 

期待下次的课程。

 

                                                    刘侃希

                                                  2017-06-03




[此帖子已被 刘侃希 在 2017/6/12 12:24:00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刘侃希 在 2017/6/12 12:35:53 编辑过]


编辑 删除 发表时间:2017/6/6 18:04:52 IP:已记录
张耀东


角色:认证会员
等级:工兵
发帖:36
经验:38
金币:38
注册:2016/11/10
状态:离线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2

Re:2017-06-03学拳笔记

<style></style>

今天跟王国燕老师学习了上半套的最后几招:熏风扫叶、燕子衔泥、灵猿摘果、猛虎回头。下面是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1)熏风扫叶先抬左脚,后抬右脚。抬左脚时,左掌向外搁在膝盖上,右手在额前扫过。抬右脚时,右掌向外搁在膝盖上,左手在额前扫过。然后再做一次熏风扫叶,这次先右脚,再左脚。

2)燕子衔泥的第一招是虚招,右手感觉是抓了东西作势要丢但不丢,之后再丢。然后用左手托住右手手腕,右手作衔泥状。

3)灵猿摘桃的第一式是左手放在右前臂上方,左臂肘关节对外,然后右手向外画圆,画圆的同时先捏拳再打开;然后切换到右手放在左前臂上方,然后左手向外画圆,画圆的同时先捏拳再打开。

 

经过将近一年的二期班学习,在小凌老师、王老师、晓舟老师的帮助下,我把上半套又学了一遍,现在感觉路径比以前更熟练了,每个动作也比以前要标准些,当然提高的空间还很大,需要继续向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学习。


编辑 删除 发表时间:2017/6/9 21:26:13 IP:已记录
罗建军
 


角色:超级版主
等级:连长
发帖:279
经验:352
金币:352
注册:2016/10/31
状态:离线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3

Re:2017-06-03学拳笔记

<div style="direction:ltr;border-width:100%"><div style="direction:ltr;margin-top:0in;margin-left:0in;width:5.6902in"><div style="direction:ltr;margin-top:0in;margin-left:0in;width:5.6902in">

地点:大宁灵石公园

时间: 2017-06-03

 

  到达灵石公园绿地时,大部分人已经到了,晓舟教练正带领着早到的学员打拳,我并没有加入进去,趁机在旁边细细观摩。晓舟教练的拳打得愈发的好了,姿态沉稳松静,动作之间圆转无碍。我从中有所收获。这次国燕教练教了上半套剩下的路径:薰风扫叶,燕子衔泥,灵猿摘果和猛虎回头。要点分别记录如下:

薰风扫叶

接上式,身体向左转,同时双手手心向下,跟随划向左,然后收回,提左腿,两手相对左手放在左膝处,小凌老师说手心要向外;右手在额头处,虎口张开,()两手扫向左。提右腿,右手在下左手在上,扫向右。右腿放下,左脚向左迈一步,然后一记琵琶掩面,转向右,先向右后向左共扫两次,左脚并向右脚,两手手心向下,左后右前伸向右,国燕教练说两臂弯曲,不要伸直

赵丹的记录:

“其中熏风扫叶中,提腿时脊柱要直,不能弯腰,要挺拔。老师说,练水浪拳的人肩关节活动灵活,不容易得肩周炎,得肩周炎的人,通过练习水浪拳,也是可以练好的。”

侃希的记录:

“上手臂要直,肘拐不可以飞向外,要垂肘!手指向下罩住,可以抓人”

 

燕子衔泥

接上式,左脚向左迈一步,两手变拳,左手好像向左扔东西样扔两次,第一次是假动作,第二次时两手由拳变掌,右腿向前并步,下蹲,左手虎口卡住右手腕,右手五指并拢,垂直于地面,好像鸟嘴在地上衔泥一样呈拳照定式。燕子衔泥动作是前后倒置的,正常应该先衔泥然后抛出去,打得时候是先抛后衔,与语文语法里的倒装句原理一样。

灵猿摘果

接上式,起身,向右转身180度,左手从面前落下,提左脚,左手心向下,肘尖向外,向前撑开,右手向上放于腰侧,左脚落下,左肘尖向前,左手心向下放于右小臂内侧,右手心向上,右手向后划圆,左手跟随,右手在腰侧时由掌变拳,两脚变为左弓步,右手由拳变掌从下往上伸出,好像上前方有个果儿要去摘取一样呈拳照定式,左手始终跟随右手。身体向右转,带动右手手心向外向后抹,身体转向前,提右脚,右手手心向外跟随抬起,左手手心向下放于左侧,右脚落下,右肘尖向外和之前动作类似再用左手摘一次果儿。

 

赵丹的记录:

“灵猿摘桃中提腿,落脚,重心在后面,手左手搭右手手腕,左手肘要超过右手,左手掩护右手,拉到右侧腰间,韩永金师兄说这是“深藏不露”,小凌老师大加赞赏,说没错,这时候右手手中应该是拿有匕首,藏在左手下,随时刺出。老师说,搏斗当中一般不会有全胜,都会有损伤,只能做到对方的损伤比自己大一些,这里右手拿匕首藏在左手下,就有宁可舍左臂而取对方性命的含义,这个实用的技击价值不同于太极的全胜思想,水浪拳是在太极拳和很多其他拳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吸收其精华,去除了太极拳当中“滞”的因素,所以练起来比太极拳更有节奏感。”

侃希的记录:

“第一记是重心在后脚,第二记才变成弓步重心到前脚,弓步的步幅不要大,身体站得比较高”

猛虎回头

接上式,左手转为掌心向外,肘尖向后,两手由前向后划圆, 转身,右脚向前并步,两手掌心向外从上往下落下。

 

上次我在小记里说感觉小凌老师带我们打拳时节奏慢了,清怡的感觉是有点快,尤其是后面。这次我仔细观察了下,发觉小凌老师动作有快有慢,他有时把几个动作连在一起,中间的过渡比较快,比如,摘星换斗前两记,孤雁出群以及后一记,川流不息以及前两记,两个声东击西间的过渡,童儿送书后三记。可能这次我观察得比较仔细,在跟打过程中,渐渐觉得腹部有丝丝清凉,身体也变得轻灵起来。上半套打完后我还在细细体味这种感觉,在旁边又把上半套打了一遍,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被老师气感带动,这就是所谓的丹田之气?可能需要我功力进一步提高才会有更深的体悟吧。

</div></div></div>

编辑 删除 发表时间:2017/6/10 0:31:57 IP:已记录
刘运杰
 


角色: 琢玉轩会员
等级:排长
发帖:68
经验:99
金币:99
注册:2016/11/2
状态:离线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4

Re:2017-06-03学拳笔记

心情愉悦

    63日,跟随王老师学习了上半套的最后几记拳:熏风扫叶、燕子衔泥、灵猿摘果、猛虎回头。

熏风扫叶:接截手双推,双手平转向左边,而后左手下右手上,左手意在压拨对方,右手袭击对方脸部(眼睛),同时提左脚;反方向对称做一次该动作,此为第一次熏风扫叶。右脚落定后,双手在腹前下落后,向前打出,形似闭门推月,不同的是腿为弓步,是否为琵琶遮面(请三位老师和同学们指正,记得清怡说琵琶遮面为下半套的拳)。随后再打一次熏风扫叶,这次先起右脚,与第一次对称。

燕子衔泥:转身类似丹成九转,不同的是掌变拳,手里像握一块石头,抖一抖后抛出;右手成勾手状搭于左手虎口,下蹲,脚分前后,左前右后(实际中做不到,左右在一条线上)。王老师说,此为倒装,应先抓衔泥,后抛出。

灵猿摘果:转身,双手从头顶划过,左手贴身体中线滑下,右手收至腰前,提左脚,同时左右两手向外分出;左脚前落,左手搭右手,左手肘朝前,右手手掌朝前(意为匕首),右手变拳绕圈后斜上伸出,腿为弓步;左侧对称做一次。

猛虎回头:双手回身绕圈后稍作停顿,转身双手抡过后停于胸前,顺时针画圈。

此时的疑问:拳名为熏风扫叶,为什么不是秋风扫叶,自己的理解熏风温柔些,暖风熏得游人醉,是不是比秋风温柔,暗合水浪拳之柔,不知是否正确,请老师和同学指正。

结束时,问了小凌老师对“一枝动佰枝摇”的理解,老师手指枇杷树说,树有干枝之分,干动枝也动,树干的幅度小,枝的幅度大,一动皆动,枝动树干也会动,有时候轻微到我们看不到。联系打拳有两个启示:一是身体四肢动,身体其实都在动,只是有时候察觉不到;二是动要缘由,不要没理由得动,不要动得夸张。任敏问了筑基的理解,小凌老师说,筑基就像建房子的地基,地基打好了,功夫才会好。我又问了踩步膝盖、大腿酸痛的问题,小凌老师说,以你的年龄,我们的拳是内家拳,不是少林拳,膝盖不会有问题,是运动量太少。心中疑惑大解。后来,小凌老师谈到我们写文章做事情没有质疑精神,没有坚持精神,文章、拳艺和事业都不会长足进步。

回到正题,心情愉悦。这两次跟小凌老师打拳,小凌老师一边打拳一边哼小曲,看得出真是心情愉悦。这次看侃希文章,小凌老师问她打拳苦不苦,侃希说不苦,心情愉悦。因此,想到小凌老师说起,水浪拳是让人心情愉悦。可为何我没体会到呢?我回来后加大打拳力度,结束前进行踩步。昨晚打拳时略有体悟,写下供大家探讨。

一是水浪拳练习到一定程度,才会动作纯熟,一动百动,周身配合,行云流水,动作随意识而出,才能体会到些许愉悦的感觉。就自己而言,从起势开始到前半段,熟练部分能体会一点愉悦之感,后半段,动作不正确,生涩,别扭,怎会有愉悦呢?

二是据我猜测,纯熟之后,气随意动,强健身体,身心合一,自然会心情愉悦了。

 


编辑 删除 发表时间:2017/6/10 10:36:38 IP:已记录
renmin
 


角色:认证会员
等级:排长
发帖:71
经验:63
金币:63
注册:2016/11/2
状态:离线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5

Re:2017-06-03学拳笔记

练拳小记

                        201763

                         大宁灵石绿地公园     

 老师之前给我们留了作业,让大家谈谈对“武术”的看法。在接触水浪拳之前,我以为武术就是能打人的体操运动。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思考,发现自己对他的认识太浅薄了。“武”这个字从字面来看,是由“止”和“戈”两字组成,顺序上到底是应该“以武止戈”呢,以戈止武”?武术发生发展的历史看,古人学拳应该是以保命和制止战争为主要目的的,所以传统武术的实质为“搏杀而且是没有规则的搏杀(战场上应该是见招拆招)那武术应该就是以武止戈的一门术数。这种以搏杀为主要目的的武术,只有在战争乱世才能排上用场,在安定社会自然会受到抑制。所以武术演变发展的今日,变成一种体育锻炼,艺术表演,竞技比赛,这也是现今武术存于世间的一种形态。但不能否定的是他的实质是自卫,是搏杀。

      这节课我问老师什么是筑基,国燕老师说,筑基就是打基础,小凌老师用造房子来做比喻,形象地说就像是造房子时要先打地基,是为了房子造的更牢固。换成练拳应该就是把身体调到个最佳状态.....我问这个问题是因为看很多练拳的人会提到站桩,就以为只有站桩才是练拳的基础,听老师讲才觉得自己的想法太狭隘了。所谓人练拳而非拳练人,明理后的切身体悟才是最好。

      这节课老师提到“道”,他说道就是自然规律,而道德经中所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指出道是向自然取法,遵循自然规律而行事,阴阳虚实都是道玄妙的表现形式。

再看我们心意六合八法歌诀和五字歌决,慢慢体会其中道的玄妙,使之会于拳艺内,有种血脉畅通的舒适感。让我想起最近练野马追风这一式时,两手偶会有产生阻力,一动就如同遇到物体有种若虚若实感。但这是自然而然的,不去刻意强求,也不必太过在意。

这节课国燕老师教我们熏风扫叶、燕子衔泥、灵猿摘果和猛虎回头这几式,至此也正好学完了水浪拳的上半套,跟随老师大半年的学习获益颇多,感悟也越来越多。起式---停车问路,这是我们练得最多的地方,看似最最简单的动作,国燕老师帮我们纠正的却最多,起先是不理解的。随着对水浪拳的学习的加深,渐渐感到了它的重要性。道家注重“空”的思想,认为空则通,通则灵。而起式能帮助我们心静下来,放松、放空,然后再通过用心去入微体查,通过训练调整周身使之协调训练的时候始终以中线(腰和脊椎)为轴,做左右拧裹,上下束展地变化,手腕呢要不拱也不塌,手臂运行时腕部圆活而不僵 手指是分开的,手掌凹,一种松的状态。两脚受力要么三七或四六间互换,脚无定位,身无定势,上半套拳给我的整体感觉是舒缓和放松、,下半套拳(还没学,看老师打时的感觉)似更为灵动。

     这次看了侃希写的学拳小记,写得真好,尤其是她能提出来的问题已经有了高度,领悟性自然是不同的;还有大家在群里的讨论和互动,他们多能从技击的角度理解拳的原理,这也是我极为欠缺的。在这里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还需多多努力。


编辑 删除 发表时间:2017/6/10 14:23:38 IP:已记录
收藏帖子 | 取消收藏 | 返回页首 
凌氏心意六合拳 - Powered By BBSXP
Copyright 2006-2007
Powered by BBSXP 7.00 Beta 1 ACCESS © 1998-2006
Server Time 2025/5/13 0:04:56